1987年,一个年轻的邮递员敲响了广东海丰县一户人家的大门,几分钟以后,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便颤颤巍巍地走到了门口。

“老人家,这是您订的杂志,请您签收一下。”邮递员非常有礼貌地弯下身子对面前的这位老人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突然,老人对着邮递员皱了皱眉头,然后缓缓地说道:“小伙子,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可从来没有订过什么杂志啊!”

紧接着,邮递员又仔仔细细地核对了一遍收货单上的信息,他确认自己没有送错包裹,这一份包裹就是送给面前这位老人的。

回家之后,老人将信将疑地拆开了包裹,翻开那本杂志的第一页,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了她的眼帘。

到了这一刻,老人终于确信这本杂志是寄给自己的了,因为那本杂志上着重介绍的对象正是他的儿子黄旭华。

黄旭华

那么,身为国家功臣的黄旭华到底还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他又给自己的家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这一切,还要从黄旭华个人的成长经历开始讲起。

志存高远的青年学生

1926年,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海丰县一个普通的人家,由于黄旭华出生时他的家境尚可,他还有幸在父母的陪伴下读了中学,但突如其来的战争却彻底改变了黄旭华的生活轨迹。

1938年10月,日军抽调大批兵力对我国的广东省发起了入侵行动,那时候,日军为了配合地面部队的进攻,经常会对广东的各个县城发起无差别轰炸。

年纪轻轻的黄旭华目睹了日军轰炸过后的惨状,这让他的心里第一次燃起了科学报国的壮志豪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时期的黄旭华

当黄旭华后来接受采访时,他曾经动情地说道:

“那时候日本人对我们想轰炸就轰炸,太欺负人了!我当时就决定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学科学拯救国家!”

几年过后,黄旭华果然没有食言。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的造船系,从此以后,黄旭华的一生便与科学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8年,在听说苏联的科研人员正在全力研制核潜艇之后,我国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核潜艇研制计划,黄旭华等一大批学习造船专业的青年才俊也被分配到了相关的工作组当中。

当时,为了尽快研制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核潜艇全国上下都憋着一口气,甚至就连毛主席也曾经亲自对这项工作作出了指示:“核潜艇,就是花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鼓舞,黄旭华他们立刻开始与时间赛跑,可是,黄旭华他们当时面对的科研环境实在是太过简陋了。

由于核潜艇本身在当时的各个国家里都属于尖端军事科技,各个已经拥有了核潜艇的国家都对相关的消息进行了严密封锁,黄旭华他们起初根本无法获得一丁点技术资料。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黄旭华和同事们想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十分朴素的办法:他们将自己手中所有能够找到的外国技术报纸和期刊杂志都集中起来,而后用放大镜对上面的语句进行逐字逐句地甄别。

因为黄旭华他们相信,只要国外出现了相关的报道和文章,那么中国的研究人员就一定能够从中提取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就是靠着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办法,中国的核潜艇研究人员最终还真地完成了对这项工程的原始资料积累。

然而,这对于他们来说还远远不够,甚至连一个开始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