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说,她女儿4年前抑郁了,开始的2年里,孩子还能断断续续地上学,尽管经常说上学很累。

可现在,孩子坚持不下去了,彻底弃学了,宅在家里,不出门,也不和别人交流。偶尔和她谈上几句,也多是说一堆埋怨的话,认为家里对她不好,没理解过她。

我带孩子咨询过心理老师,心理老师说孩子认知上有问题,需要改变认知上的错误。可孩子咨询的动力不足,去了几次就不去了,说什么心理老师治疗不了她。

请问贾老师,我该怎么办?另外,为啥孩子就理解不了我赚钱养她的辛苦?认为我付出的一切理所当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回答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容易。

思考一个问题:孩子抑郁后,你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了吗?

你是感受到了孩子的痛苦?还是感觉孩子突然变得不可理喻?

如果理解不了这个,孩子也很难理解你的付出,尽管你诉说工作多么辛苦,赚钱多么不容易。

你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的内在感受里看不到你的影子,所以她也理解不了你的辛苦。

母爱是本能,是什么阻止你进入孩子的内心呢?

想一想,是不是道理说多了,行动变少了。

回答第一个问题。

如果你真的理解抑郁的成因,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抑郁的形成是有原因的,是很多因素综合互动的结果。

青少年陷入抑郁的主要原因,是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在社会现实面前感觉无能为力,产生了无力感。

这期间孩子的思维模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老师说孩子的认知有问题,需要改变认知上的错误,这在认知疗法理论上是对的。

但对青春期孩子来讲,自尊心永远是第一位的,有谁会承认自己的认知有问题呢?承认了,对她的打击更大,她会认为,所有的问题真的都是她的问题了,为此她会更加地自责。孩子不想再去咨询,大概率是因为她不想背负更多的焦虑。

认知没有对错,科学也没有永恒的正确性,被证伪只是时间问题。

科学尚且如此,反而要求孩子有正确的认知是不是难为孩子了?

现状是,绝大部分抑郁的孩子道德感太强,自我约束过度了。

让孩子陷入抑郁的不是认知,是认知的底层---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决定认知,但思维模式有积极性思维和负性思维。

构建积极性思维以及孩子在疗愈中体验到的快乐感,是孩子走出抑郁的关键。

而安全感和底层安全感不足,是孩子负性思维模式形成的底层逻辑。

主要体现在,童年期安全感匮乏和同伴期安全感转移不顺利,受到阻碍。

所以,底层安全感重建是积极性思维构建的根本,也是抑郁疗愈最核心的程序。

所以,当你明白,底层安全感和安全感匮乏---》自动负性思维模式---》现实中持续的受阻碍---》持续的消极内心体验。

当你明白这一抑郁线索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孩子真的不容易。她的出生白纸一张,她无法左右她经历的一切,而她被动经历的所有有害的图像信息,都已经刻录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让她本能地没有安全感。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她会把同伴关系作为修补安全感的筹码。同伴关系一旦受阻,她会受不了,也接受不了,她会产生强烈的自卑和焦虑。这也是青春期孩子一旦遭遇霸凌很容易陷入抑郁的原因。

所以,孩子一旦抑郁了,父母最需要做的,是少一些道理,多一些肢体语言。拥抱是最有温度的,是人愿意感受的,语言是苍白的,是人下意识就想阻挡的。

如果能在孩子面前表达一些过往的歉意,更是一位优秀的母亲。

心灵沟通不了,语言更没法沟通,心灵的感化需要温度,自我保护才需要语言。

心能双驱廿四载微信公众号, 独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