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家里的书架,总结了这10年来看到的问题,写了几篇能解决问题的书评。希望能帮到20~35岁的你!

从2013年大二创业开始,一晃十一年了。

白手起家,让我切身体会到,20-30岁没背景没资源的普通人,想要进阶有多难。

在直接管理过至少100人之后,再对比那些接触过的35-50岁前辈的履历,我总结了普通人“进阶难”的四个问题,分别是缺乏常识、不善表达、不会积累本钱,以及缺乏对周期的认知,不知道如何进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因为这些难点,这些年来,我通过“依靠阅读创业、依靠阅读管理、依靠阅读晋升”,我相信你也可以。

今天先说“缺乏常识”,以及读什么书,能解决问题。

一、问题:缺乏常识

先从高考填志愿说起,很多人只是知道专业的字面意思。毕业后,因缺乏社会常识而入错行、进错岗。职场上,因缺乏人际常识而孤立无援。有了积蓄想投资创业,因缺乏商业常识而踩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常识非常重要,但又非常稀缺。大多数人缺乏常识的主要原因:一个是家庭环境,上辈人的言传身教不足;一个是专才教育的弊端,相对于“通识教育”,让很多人自我局限在狭窄领域;还有一个缺乏是开放包容的心态,很多人不愿意接受世界的多元性,“手里拿着锤子,眼中满世界都是钉子”。

二、如何了解常识?

1、《通识:学问的门类》
编者:[日] 茂木健一郎

一句话评价:纲举目张,适合全年龄段的“通识教育”手册。

这十年,我一直要求自己和同事具备“常识、逻辑、审美”。2019年当我看到这本新书的介绍时,我就马上下单,要求人人都看。那一周的分享会上,大家都在感叹这书要是能早几年引进,就能少走很多弯路,至少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不会迷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上,这本书做到了“纲举目张”,把36个具体学科,分成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四大门类,以时间为脉络,梳理了各学科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代表人物、关键成果、主要流派。因为是日本的编者,其中提到了一些学科在日本的发展现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表达上,作为一本“百科全书式”的手册,它比百科书特别是网络百科要更系统凝练,能够规避“搜索强迫症”。特别是“入门者须知”,覆盖了最应该知道的专业知识。如果你做的是销售性质的工作,想快速了解某个领域,这部分内容足够成为谈资,让你成为半个专业人。

形式上,书中绘制了大量图谱,也可称为“脑图”。用图表的形式,快速呈现各学科发展中的代表人物、事件、作品,简明表达出各流派的演变与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的主编茂木健一郎,是一位理学博士、脑科学家。曾任职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剑桥大学,现任索尼计算机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脑科学、认知科学。本书体现出其深厚的科学素养,我感觉内容的选择、编排上,应该也用了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成果,让这么枯燥乏味的内容,也能读得轻松愉快。

相关推荐:《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日] 茂木健一郎
2、《大败局》
作者:吴晓波

一句话评价:前车之鉴,试错总结。

作为一个温州人,从小见过太多荣衰浮沉的故事,今天起高楼宴宾客,明天可能就树倒人散。很多人20-30岁时,有精力没经验,最容易被蛊惑,好了伤疤忘了疼,些许成果就让自己飘飘然,留下各种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查理·芒格有句名言:我们要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但最好的方法是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可能是从小学围棋的经历,让我对芒格的话深有感触。大学时我就把吴晓波撰稿的纪录片《激荡·1978-2008》看了两遍,后来把《大败局》这套书也看了两遍。吴晓波的文笔,让几十年后的人,也能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其说《大败局》是部商业史,我觉得更像是一本试错总结。很多人物的兴起,只是简单地顺应了妇孺皆知的常识。很多企业消亡的缘起,竟是那些看似常识的细节。除了故事本身,那些复杂商业世界的常识,更值得20-30岁时学习。比如沟通技巧的重要性,积累原始资本的重要性,行业周期的重要性,掌握进退节奏主动权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对书中“巨人”的章节印象深刻,虽然时间久远,仍然有着现实意义。盲目扩张、盲目多元化、决策机制不当、忽视技术创新,巨人为这些司空见惯的常识付出了数以亿计的代价。正如查理·芒格的名言:“所谓常识,是平常人没有的常识。我们在说某个人有常识的时候,我们其实是说,他具备平常人没有的常识。人们都以为具备常识很简单,其实很难。”

相关推荐:《激荡四十年》吴晓波

希望本期内容,对你有帮助!
我是牧凡记,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