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诸葛亮,为何又垂青李严?这背后的玄机实则颇为微妙。世人猜测,刘备此举是牵制诸葛亮,然而,细品刘备临终之言,此说实则站不住脚。刘备驾崩前留下遗嘱,托孤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辅,又特别指出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等安排看似赋予李严重要职务,若仔细推敲,便可发现其中之奥妙。

李严虽名为诸葛之辅,统领全国军事,却常留永安,与朝廷和皇帝相隔甚远。试问,如此安排,李严又怎能真正掌管军事大权呢?

再者,当诸葛亮挥师南征平定南中之乱时,李严又何在?几年后,诸葛亮北伐驻军汉中,李严更是无从插手。那么,刘备此等安排究竟用意何在?

李严原是刘表麾下官员,后投刘璋,再归刘备,其审时度势,带兵投效刘备之举,深得刘备赏识,加之其才华出众,仕途自然扶摇直上。

此后,李严一直负责地方剿匪工作,表现出色。夷陵之战后,因刘巴去世,刘备将李严调至永安,升任尚书令,从此跻身决策层。

刘备选择李严为辅政大臣,实则是看重其特殊的身份,他既属益州派,又与荆州派有所牵连。自刘备入蜀以来,荆州派与益州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刘备深知此问题之严重性,故借李严之手,试图缓和国内矛盾,提高益州派的地位。但同为托孤大臣的诸葛亮,与李严地位却天壤之别。

诸葛亮可开府治事,执掌军政大权,而李严却远离政治中心。面对如此反差,李严心中岂能无怨?但李严深知与诸葛亮争权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寻求自己的权位。北伐前夕,诸葛亮将李严从永安调至江州,此举使李严靠近朝廷,影响力有所扩大,但也引发了他的别样心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严欲将益州东部数郡划出,设八州自任刺史,此计被诸葛亮断然拒绝。李严并未气馁,又生一计,他致信诸葛亮,赞其功勋卓著,理应受九锡之赐,进爵为王。

此等建议实则居心不良,或许李严想借此试探诸葛亮之意,又或许他希望借此捞取更多好处。

面对此等诡计多端之建议,诸葛亮回信表明心迹,国家危难之际,当以复兴汉室为己任,别无他求。李严之计未能得逞。不久后,曹真三路伐蜀,诸葛亮命李严带兵支援汉中,李严就此留在汉中。

又过一年,诸葛亮再次北伐,李严负责后勤,督运粮草,却无端生事,导致诸葛亮撤兵,这其中之缘由颇为耐人寻味。诸葛亮自汉中归返,正欲前往成都会晤刘禅,恰逢费祎来了,他此行是奉刘禅之命,向诸葛亮探寻骤然撤军之因。

经过交谈才发现,其中曲折原委均与李严紧密相关。事情的起因在于,李严曾向刘禅奏报,声称军粮已然齐备,正欲往前线运送,却不知为何丞相突然下令班师,刘禅因此委派费祎前来了解事情真相。

然而,李严此举背后究竟有何深意呢?三国演义中给出的诠释是,李严因筹集军粮不足,心生恐惧,唯恐诸葛亮降罪,故而撒谎欺瞒,两头讨好。

但细思之下,此举似乎颇为不智,试想,李严若真是因军粮不足而担忧,直接坦诚相告岂非更为妥当?何必编造谎言,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刘备逝世已有10载,期间诸葛亮全面掌握蜀国政治与军事大权,尤其在人事任免上拥有绝对话语权。从出师表中便可窥见,一般蜀国高层官员多为诸葛亮所举荐,在军队中,诸葛亮的威望更是无人能及。

李严若与诸葛亮正面冲突,无异于以卵击石。正因如此,李严选择了另一种策略,避免直接对抗,他深知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对后方粮草的依赖程度之深,只要扼住粮草供应这一关键环节,便能扼住诸葛亮北伐的命脉。

李严的如意算盘是通过拖延粮草供应,使诸葛亮屡次败北。等国库耗尽,民声凋敝,怨声载道之际,便是他李严出头之日。

然而,粮草不足这一谎言实在经不起推敲。李严或许认为,即便谎言被戳穿也无关紧要,在他看来,用一个不实的消息将诸葛亮召回,顶多算是个误会,算不上什么大错。他自恃地位尊贵,料想诸葛亮也不会对他怎样。

然而,诸葛亮何等聪明过人,一眼便识破了李严的伎俩。这次他毫不犹豫地处理了这一内部隐患,使得李严的精心策划一场空。

李严被废之后,诸葛亮任命其子李丰为长史以作安抚。这一安排旨在平衡益州派与荆州派之间的关系,同时肯定李严多年的贡献和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李严被废,仍然打破了刘备生前的布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益州士卒始终未能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随后的重臣如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均非益州士族出身,这也为后来益州氏族与蜀汉政权的离心离德埋下了伏笔,甚至出现了鼓吹投降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