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6年,华东地区战火四起。从山东到苏中,我军和国民党军展开激烈的战斗,鲜血染红大地。然而,从山东和苏中两大战场的态势来看,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苏中,粟裕指挥着区区3万偏师,成功击败了国民党第一绥靖区的12万大军,消灭了5.3万敌人,使李默庵灰头土脸,顺势占领了先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山东,山野的战局却异常困难。首先,陈毅和宋时轮攻打泗县,试图歼灭驻扎在那里的两个团的桂军。可桂军的凶残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不仅坚守阵地,还发起了反击,导致山野遭受罕见的失败。负面情绪弥漫在部队中,随处可听到高声叫嚷:“丢脸啊,从未见过如此窝囊的战斗。”

不幸中的万幸是,正当陈毅为泗县之败反思时,更大的阴谋正在袭击山东解放区。

薛岳,字伯陵,广东人,外号“老虎仔”。自红军时期起,薛岳一直是我军的劲敌。我们进行了25000里长征,薛岳始终紧追不舍,多次将我们逼入绝境。从他的作战风格来看,他精明狡猾、狠辣敏捷,是国军中指挥大军团的将领中少数具备能力的人之一。

毛泽东曾多次强调:“你们遇到薛伯陵务必谨慎。”在毛泽东看来,薛岳善于玩弄阴谋,尤其擅长声东击西的伎俩,因此必须小心防范。

然而,陈毅虽然足智多谋,但俗话说得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在薛岳的阴谋面前,陈毅果然上了当。

然而,对于国民党来说,他们对粟裕守卫的苏中极为渴望。毕竟,这两个解放区离南京很近,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他们睡得不安稳,除非苏中解放区被消灭,否则蒋介石和宋美龄都睡不好觉。

薛岳敏锐地发现,苏北由两淮解放区组成,而这正是陈毅和粟裕的软肋。如果国民党军控制以淮阴和淮安为中心的苏北地区,就等于在华中解放区截断了敌人。这样,粟裕的华中游击军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路是增援苏北,这样苏中的国民党困境就会迎刃而解,李默庵可以追击,同时恢复华野撤退的解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条路是粟裕拒绝北撤,继续留在苏中作战,然后将陷入敌人三面夹击之中。

紧盯陈毅和粟裕的软肋,薛岳制定了一个“声东击西”的作战计划,明明是针对苏北的,却假装朝泗县和沐阳进军。实际上,他派遣了一位将领突袭两淮。

为了实现目标,薛岳请求蒋介石派遣了一位高级将领,他就是臭名昭著的“虎贲军”——74师的师长——悍将张灵甫。

蒋介石欣然同意了薛岳的请求。张灵甫动身前往华东之前,蒋介石为他送行时说道:“你们只需一战平定华东,就看你们了。”

1946年8月19日,薛岳召集军事会议,会议决定以第74师为主力,配以第7军、第28师、第69师和第26师第41旅,组成苏北绥靖军,执行分路进军、佯北实南、夺取两淮的计划。

会议上,薛岳特意叮嘱张灵甫:

“我的目标是‘挖心’战术,只有你的师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在北上阶段,你们一定要保持虚弱,紧随其他部队;在南下阶段,你们要迅速行动,出其不意,夺取新四军在苏北的重镇淮阴。

皮定均率领的第十三旅冒险急赶淮阴,却未能再创奇迹。整整一昼夜,皮旅发动了九次冲锋,战士们壮烈牺牲,但五一团却仍然没有被逼回到西岸。

此时,敌军已经攻破了九纵、皮旅的防线。同时,狡猾的74师利用我军调整部署的空袭,成功地混入淮阴南门。他们抓住了我军的哨兵,获得了口令,冒充我军撤下来的部队,进入了城内。随后,他们占领了几处重要阵地,迅速发起全线进攻。在城内部队的配合下,74师成功冲入城内。此时,粟裕的大部队终于赶到淮阴,但当他看到这一片局势时,却不得不认清一个残酷的现实:“淮阴已经无药可救。”

9月19日,粟裕只能无奈地向中央和陈毅发电:“敌军已突破淮阴城,超过一个团的兵力,后续部队还在跟进。我军已经疲劳不堪,主力尚未集结,所以决定撤离淮阴。”他认为,继续战斗只会徒耗我军的力量,无法改变局势,还不如保存实力。因此,我军不仅放弃了淮阴,也同样舍弃了淮安。

两淮的失守导致了华东局势的彻底崩溃,华中和山东两大解放区被分割成了孤立无援的两块。华中解放区处于敌军的包围之中,已经没有必要再进行防守。

邓子恢曾经沉痛地指出:“我们的经济来源全部被切断了,特别是运河的税务问题,我们的一切都是靠运河维持的,现在一切都没有了。淮阴在政治上也非常重要,是华中经济和政治的中心,对国民党来说具有巨大的威胁性,失去了淮阴,我们在政治上也将蒙受重大损失。”与此相反,国民党内部欢欣鼓舞,将这场失利视为巨大的胜利。李延年连夜向蒋介石汇报,称“粟裕的主力已经损失殆尽,仓皇撤退”。蒋介石立即下令全军,盛赞“张灵甫是模范军事指挥官”,李延年也受到了高度赞扬,被誉为“党国的希望”。

然而,虽然失利,但这并不是末日的来临。尽管两淮丧失了,苏中解放区被迫放弃,但冷静的粟裕并不悲观。他认为:“两淮并没有必要固守,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两淮是符合我们军队的战略方针的。”在他看来,现在的我军并不具备进行大规模歼灭战的能力,特别是还没有能力全歼七十四师。就像吃饭一样,一口一口吃,军队的发展也需要一步一步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后第五天,粟裕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我军撤出两淮,并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尽管失去了两淮,陈毅也承担了一定的责任,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世界末日。他乐观地说:“我们的主要战略是以土地换取歼灭敌人,为了这个目的,今天放弃了华中首府两淮,将来可能会放弃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甚至可能放弃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不可否认,陈毅的预言非常准确,我军后来确实放弃了临沂和延安。但是,我们也成功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用空间换取了时间。这恰恰说明,陈毅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与毛泽东的想法不谋而合。

陈毅非常开朗豪爽,胸怀大气,军事经验丰富。粟裕则一丝不苟,精于用数字和推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后起之秀。山东野战军与北上的华中野战军会师后,成立了华东野战军。陈毅担任司令员兼政委,而粟裕则担任副司令员,两位将军密切配合,形成了优势互补。两个拳头握在一起,解放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强大。

随后,我们军队在鲁南、宿北和莱芜打出了一连串的胜仗,首先将薛岳赶下了台。蒋介石此后支持顾祝同。粟裕欣喜地说:“薛岳虽然用兵机智果断,但顾祝同一直以来都是我军手下的败将,这无异于以庸才换干才。

高级军事指挥人员的更迭,正象征着国民党的日暮途穷,他们最终将走向崩溃。”然而,顾祝同上台并没有拯救国民党在华东战场上的败势。在随后的孟良崮战役中,陈毅和粟裕大获全胜,全歼了74师,为两淮的惨败报了一箭之仇。可以说,“不报不是士人”,时机成熟时我们才采取行动。

尽管我们失去了两淮,但这并非末日的降临。我们军队战略明智,这次撤出两淮并非失败的象征,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端。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您迅速获取到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