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世界读书日临近,"花式"读书活动遍布全城,全民阅读热潮涌动。

午后,杨浦区大学路世纪好书节·金虹桥书集,多个摊位前人头攒动,光启书局编辑赵玉强边"练摊"边荐书,一对学生情侣买下《守卫生活:简·雅各布斯传》,"喜欢听编辑近距离讲解书的感觉"。

黄昏,苏州河畔微风拂面。专门搭乘书香巴士抵达旧书市集的韩先生,一口气"淘"到了《唐诗宋词选集》《中国绘画名品·顾恺之女史箴图》等二手书。"从家门口附近站点上车,特别方便!"

这个周末,记者目睹的这些切面,汇成上海生动的阅读表情,渐次勾勒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大阅读"生态。

申城的书香,可以从《2023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中嗅出:2023年上海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7.49%,人均阅读超12本。市民纸质阅读覆盖率和阅读时长双提升,数字阅读率达98.20%,已成为主流阅读方式。过去一年,83.0%的上海市民使用过公共阅读设施,公共图书馆为市民阅读最佳首选地,城市书房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公共阅读活动成为市民获取文化给养和开展休闲社交的重要载体,69.0%的上海市民至少参与过一项线下阅读活动。

打通"最后一公里",满城流动书香惠民

世界读书日前后,近千场"花式"读书活动遍布全城,在书店、高校、社区、商区密集亮相,不断升级迭代的创意市集和阅读推广,打开了享受春天的N种方式。书香浸润着申城角角落落,全民阅读热潮涌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渐成风尚。

樱花谷"淘书乐"旧书市集上人来人往,3万余种古旧书刊、近600种文创产品、"非遗巷陌"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市民读者共享书籍与春色交织的寻宝之旅。不少老年读者纷纷尝鲜搭上书香巴士,"少走了很多路,一站式抵达"。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上海优质阅读资源与更多市民群体"无缝对接"。

日夜喧嚣的地铁10号线,新增了附有二维码推荐书单的书香专列。在穿越城市的轨迹中,文字仿佛是车厢外的景色,时而飞驰,时而静止。从事电力行业工作、喜欢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网友"制冰机"写道:"在地铁上阅读可以让长长的通勤变成快乐的休息,沉浸在书籍中忘记周围的嘈杂"。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赠言:"乘坐地铁前往不同的工作岗位,手捧书本通向各自的精神世界;记录地铁读书人的身影,也是倡导在人生路途中读书不辍。"居住在上海嘉定的荷兰籍画家"两米丹尼"分享道:"在地铁里阅读创造了神奇的环境,让我更加沉浸书中。"

上海随时、随处可见书香与美好生活相伴的场景,热爱读书融入市民生活日常。阅读让人发现多元的小径分岔,想象更多找回彼此的可能。在金虹桥书集现场,艺文志、哲人石、心·空间、译文纪实等出版品牌纷纷"出货练摊",第一时间捕捉读者的阅读偏好与口味。"一位退休教师直奔摊位,要把‘数学桥’书系收集齐,真切感受到双向奔赴的幸福感。"有编辑如是感慨。

书房群落效应显著,激活"大出版"正循环

近年来,上海诞生了一批新型书店,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破土而出,让不少热衷探店的读者直呼过瘾,文艺生活幸福指数提升。书房群落效应显著,激活"大出版"正循环。徐家汇书院广场、大隐书局、钟书阁、乐开书店、渔书等空间,搭建起市民与悦读的约会。淮海中路淮海百盛广场上,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新华传媒首次发起的"新华悦读生活节"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难怪有读者感叹:一天里的好书、好作者、好活动太多,投身参与的时间都不够切分了!这也折射出上海的阅读图谱——不是读书日的应景,而是365天的常态。一场场不落幕的书展中,阅读成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选项。实体书店、读书会、城市书房不断涌现的背后,正是上海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

无边界的阅读不再局限于书本、不再拘泥于文字,可以是一场沉浸式文化体验,可以是一段或优雅或激昂的吟诵,也是线上线下的联动赋能。当优质出版资源与美好阅读体验联手,读者由此获得文化滋养与精神提升。上海图书公司总经理石洪颖透露,今年旧书市集将走出黄浦区,辐射全上海,以文化来增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提升城市更新的融合力。

在浦东新区浦兴社区文化中心,上海作协旗下上海文学创作中心、作家书店支持的浦兴书香悦读节,可能是离社区居民最近的书香集市。"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接触到优秀作品,感受文学、阅读带来的精神享受。"上海作协党组书记马文运说。

阅读也在突破更多"次元壁"。据统计,视频读书成为市民日常阅读的有效补充,市民通过观看视频平均阅读了7.76本书。老年人也热衷于探索通过时兴的短视频来读书,银发、阅读、技术在人民城市碰撞出为人乐见的阅读景象。

作者:许旸 孙彦扬

文:本报记者 许旸 实习生 孙彦扬 图:叶辰亮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