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西马线

王成文

点击进入:第一节——第九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十节

3营官兵把“勇猛顽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融入到西马公里的建设中,他们用不屈不挠的战斗热血和精神力量,迎冰雪、战塌方、躲飞石、斗泥石流,创造了徒手修公路的奇迹。

1979年3月5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经过3营官兵5年的鏖战,西马线终于建成通车。全线100公里,宽7·7米,架设木质便桥21座,“水中桥”5座。结束了隆子县没有直达马吉墩边防哨卡战备路的历史。边关小镇马吉墩北与隆子县,与山南市,与西藏首府拉萨紧紧相连,东接南方重地云南昆明。中印边境东段的战场建设得到根本改善。

11师32团3营官兵用鲜血和生命筑成的西马路,是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一条胜利之路,是马吉敦边防站与上级军事机关的一条强军固边之路,是一条边关军民心连心的情感纽带,是帮助边关居民实现幸福安康的康庄大道。

挑战极限,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是修筑西马线官兵的鲜明特征。高原反应,他们用白糖抵挡;有时饭煮不熟,营养不良,他们靠黄豆、脱水菜补充营养;在海拔5000多米的冰雪高山,常人走路都要喘大气,干起活来,更是气喘吁吁,有气无力。但3营官兵却表现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苦,海拔高标准更高,风雪大干劲更大。

血脉,因赓续而历久弥新;精神,因传承而熠熠生辉。西马线的修建,蕴含着3营官兵爱党、爱国、爱西藏各族人民的家国情怀,勇猛顽强的英雄气概,科学进取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铸就了3营部队精神新高度,是“钢铁第3营”精神的组成部分。

在隆重的公路交接仪式上,一队队精神抖擞、一排排衣衫破烂、一个个脸颊黄瘦的官兵,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现场验收接收西马线的山南军分区首长紧紧握着他们的手,凝视着他们历尽艰险的面容,忍不住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一位在西藏做战地新闻的记者曾这样记述3营官兵奋战西马线的神话故事:3营官兵在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日夜奋战,在高山绝壁,原始森林,荆棘丛林,靠大锤、钢钎,用鲜血和生命把天堑变通,为信息化条件下反侵略战争胜利打下了基础。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塑造了新时代备战打仗命题下军人精神品质的有益更新……那里不再是万丈绝壁的映像,那是从血液里流淌出来的军魂!

千辛已作英雄忆,万苦化为幸福来。如今,山南市隆子县三安曲林至马吉墩公路开通后,边防部队的給养、战备、巡逻更加便捷,守卡官兵的物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更加给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光已逝,精神永存。今天回忆西马线,既是对历史精神回响的激情点赞,也为西马线成为西藏文明进步、民族团结之路,藏族同胞的共同富裕之路,树立起新时代的里程碑!

近几年,山南军分区所属边防团官兵,积极投身“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伟大事业中,帮助边塞村民如期实现了脱贫致富。

前不久,原在某边防团和山南军分区工作过的战友告诉我,在边防团和援藏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从三安曲林到马吉墩沿线军民破天荒地用上了电,开通了基站,边关军民和内地军民一样,可以通过网站收到全国的新闻。

······幸福的歌声传遍四方!

注:此文受原11师32团3营诸多战友相邀而作。期间,路俊功、赵水生、文胜利、张世江、段正良、唐天国、李毅、刘怀万、唐刚西、穆义龙、雷震、陈祖尧、向友忠、侯连文、黄光厚、刘道山和西藏山南军分区张邦录等诸多老首长、老战友提供资料信息。在此,深表谢意!

(全文完)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成文:1969年11月陕西汉中市入伍,在西藏军区陆军11师32团3营8连战士、文书,3营书记,7连排长,32团2营4连副指导员,新疆军区步兵11师32团政治处干事,11师政治部科长,新疆阿合奇人武部政委,湖北省江汉油田人武部部长,政委。2011年退休。

作者:王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