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素心若简,将一生写在纸上,任由流年苍老薄凉,我自丰盈清欢。

风来,自有暗香,落在茶盏里,凝在诗中弥漫,拂过指尖,心上。

人生如微尘,飘摇随风起,人生一世,草生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懵懵懂懂过浮生,人世纷纷,皆付微尘,人这一生,急急忙忙,忙忙碌碌,来如风雨,去如微尘。

人生在世,看世间,轰轰烈烈浩浩荡荡一走一回,实则是花落无声,去无痕迹。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唐·李商隐《北青萝》

夕阳西下落入崦嵫山,我进去茅屋里探访孤独的僧人。

落叶纷飞不知人在何处,置身于寒云山路之中,不知还要走多久才能找到他。

初夜时分只听他独自敲磐,闲适地倚仗着一枝青藤。

大千世界都在那一微尘中,我还能有什么理由去爱和憎呢?

李商隐一生在激烈的牛、李党争中被搞得心疲力尽。他漂泊的生活,孤独的处境,使他感到生活在红尘中的不幸,迫切需要接触一下清净的佛家天地。

在这幽邃飘渺,远超尘世的清静之地,他终究也是体会到了万念皆空,所有的一切都是微尘而已,无须有所爱憎。

人生难免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但是,告诉自己理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微尘里三千界,半刹那间八万春。

如是往来如是住,不知谁主又谁宾。

——宋·释心月《沈兼签记梦》

在微尘的微观世界里,竟蕴藏着三千个大千世界的宏图;短暂的半刹那间仿佛已历经过八万年的春秋更迭。

世间万物如此轮回往复、安然存在,让人不禁思索:在这无尽的时空变幻中,究竟是谁在主导着一切?又或者说,我们都是这浩瀚宇宙中的过客?

诗人以“一微尘里三千界,半刹那间八万春”的奇妙比喻,揭示了宏观与微观、永恒与瞬息之间的相对性,我们应当学会从细微处洞察广大,从瞬间把握永恒。

人间来来往往,熙熙攘攘,刹那停留,转身天涯。

世事变迁、生命流转,这是自然规律,面对生活中的起落变化时,应保持一种超脱的态度,不执着于个人的得失成败,也不过分在意事物表面的变化主宰,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豁达。

春来有色暗融融,先到诗情酒思中。

柳岸霏微裛尘雨,杏园澹荡开花风。

闻君独游心郁郁,薄晚新晴骑马出。

醉思诗侣有同年,春叹翰林无暇日。

云夫首倡寒玉音,蔚章继和春搜吟。

此时我亦闭门坐,一日风光三处心。

——唐·白居易《和钱员外答卢员外早春独游曲江见寄长句》

春光悄然来临,色彩在无声中渐渐浓郁,诗情与酒意率先在这盎然生机中苏醒。

柳岸细雨蒙蒙,轻沾尘埃,杏园里春风和煦,花开正浓。

听说您独自游赏曲江,心中略感郁郁寡欢,直到傍晚时分天色放晴,才骑马出门畅游。

醉意中思念着那些志同道合的诗友,其中不乏同年好友,却都因翰林院忙碌无暇共度春日时光。

云夫以清冷如玉的诗句开篇,蔚章随之唱和,一曲春日搜寻之吟,诗意盎然。

此刻我虽闭门独坐,一日间的春光风情,却牵动了我们三人的心绪,各自品味,各自领悟。

白居易借这春景表达了对友情的深深怀念和对繁忙生活的感慨。

春天的每一处变化、每一次呼吸都在提醒我们,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犹如微尘般短暂而珍贵,应当珍视友情,把握当下,即使身在忙碌之中,也不忘欣赏生活细微之处的美好,以此修炼内心,达到淡然超脱的境界。

— 04 —

明月寺前明月夜,依然月色如银。

明明明月是前身。回头成一笑,清冷几千春。

照彻大千清似水,也曾照彻微尘。

莫将圆相换眉颦。人间三五夜,误了镜中人。

——清·陈曾寿《临江仙》

在明月寺前的明亮月夜下,皎洁如银的月光一如既往。

这轮明明亮亮的明月仿佛是世间的前身,回首间化作一抹淡然微笑,清冷而永恒地穿越了几千个春天。

这月光照彻大千世界,清澈如水,同样也照见世间每一粒微尘。

不要因为世事变迁而让那圆满的月相换为愁眉紧锁,人间每度过三五个月圆之夜,若因俗事困扰,就可能错过了镜中那个本真的自我。

陈曾寿以《临江仙》描绘了对月亮与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

在这首词中,他借明亮的月色象征着亘古不变的真理和内心的澄明。

每一个“微尘”般的个体,在月光普照之下都显得渺小而珍贵,告诫人们莫要因世俗烦恼而忽视内心最真实的世界。

我们应当把握住每个月圆的美好时刻,勿使自己在流转的时光中迷失本真,保持心境的豁达与超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05 —

非才遍历清华地,悟佛方为止足身。

浮名浮利莫相试,三千世界一微尘。

——宋·夏竦《偶成》

即使身负才学,也曾历经繁华盛世,直到领悟佛理才懂得满足与止息。

告诫自己不必再追求那些虚浮的名利,因为在浩渺的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这一切都如同一粒微尘般无常而短暂。

夏竦自称非才,意味着他并不自视甚高,认为自己并非才华出众的人。

他在诗中提到遍历清华地,可以理解为他游历名山大川,寻求人生的真谛。

最终他领悟到佛教的教义,认为悟佛才是他生命的归宿。

夏竦游历清华地的经历,这里的“清华地”是指美丽的山川景色,也可以理解为社会上的名利之地。

夏竦通过遍历这些地方,意味着他曾经追求过名利和世俗的成功,但最终他在佛教的思想中找到了心灵的安宁,认为悟佛才是真正止足的地方。

“浮名浮利莫相试,三千世界一微尘”,表达了夏竦对于名利的淡漠态度。

他认为追逐浮华的名利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广袤的宇宙中,整个人类世界只是微不足道的微尘。这里的三千世界可以理解为整个宇宙的存在。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夏竦超脱尘世的心境和对佛教理念的理解。

诗人通过表达自己对名利追求的反思,传达了对内心宁静和超越尘世的追求。这种超脱的心态与佛教的教义相契合,展现了宋代士人思想上的一种转变。

— 06 —

梦里不知眠,觉后眠何在。

试问眠身与梦身,那个能只对。

醉后有人醒,醒了无人醉。

要识三千与大千,不在微尘外。

——宋·陈瓘《卜算子·梦里不知眠》

在梦中浑然不觉自己正在睡眠,醒来后那梦境中的眠又何曾存在。试问这睡眠之身与梦幻之身,究竟哪一个能真正相对而独立?

醉酒后有人清醒过来,清醒之后却又无人再沉醉其中。若要领悟三千世界的奥秘与大千世界的广大,其实并不在于微尘之外。

陈瓘的《卜算子·梦里不知眠》以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人生的虚实幻化与宇宙的广阔深邃。

词中通过对“眠”与“梦”的辩证思考,以及对“醉”与“醒”的转换观察,揭示出世间万物皆如梦境般无常变化,一切体验犹如微尘般瞬息万变。

无论是人生短暂的醉醒,还是世界广大的三千与大千,其本质都是同一真如本性所显现,无需向外求索,而应在内心体悟到一切现象的本质为空,从而超越爱憎、悲喜,达到心灵的自在与解脱。

— 07 —

昔去灵山非拂席,今来沧海欲求珠。

楞伽顶上清凉地,善眼仙人忆我无。

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

——唐·李商隐《送臻师二首》

昔日离开灵山并没有触动过座位,如今来到茫茫的沧海寻求仙珠。

楞伽顶上是清凉之地,有一位具有善眼的仙人常常怀念我的无量功德。

即便是在苦海迷途之时,我去过东方的这几个微小的尘埃之地。

何时能够登上亿万莲花的顶端,一朵朵的莲花能够见到佛陀的身影。
这首诗词表达了离开灵山、在苦海中迷途的修行者的心境和愿望。

诗人希望通过寻求仙珠,能够得到善眼仙人的认可和庇佑。即便在迷途之中,诗人依然保持着前行的勇气和决心。

他渴望能够登上亿万莲花的巅峰,与佛陀相见,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首诗词运用了寓言的手法,以修行者寻找仙珠的过程来比喻人们在人世间寻求精神与道德的追求。

通过灵山和沧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离开故土、进入未知领域的决心和勇气。

楞伽顶上的清凉之地和善眼仙人的呵护,象征着智慧和指引。

苦海迷途的描述则突出了修行者在修行路上的艰辛和困惑。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向往,希望能够登上莲花的巅峰,与佛陀相见。

无论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还是对佛法真理的探索,都如同一粒微尘般短暂而渺小。

唯有超越爱憎,心向清净,方能真正洞察生命的奥秘,在每一个细微处领悟到大千世界的深邃与广阔。

— 08 —

都无鄙吝隔尘埃,昨日丘门避席来。

静语乍临清庙瑟,披风如在九层台。

几烦命妓浮溪棹,再许论诗注酒杯。

从此微尘知感恋,七真台上望三台。

——唐·赵嘏《回于道中寄舒州李珏相公》

在这纷扰尘世中,丝毫没有鄙陋与吝啬的隔阂,昨日我来到您的门前,谦逊地避席以示敬意。您的话语静谧而深邃,仿佛庙堂之上清瑟之音悠然而至;

您的风采犹如登临九层高台,披风飞扬,气度非凡。

曾几何时,您不惜烦劳歌妓驾舟于溪上,邀我共享美景;再三许诺与我共论诗篇,举杯畅饮。

自那以后,我如同一粒微尘感知到人世间的温情与眷恋,在七真台上遥望着象征尊贵地位的三台星宿,心中充满感激与向往。

赵嘏在《回于道中寄舒州李珏相公》中,通过描述与李珏相公交往的场景,展现了超越世俗尘埃、不拘小节的君子情谊。诗人借“微尘”比喻自身的渺小,表达对李珏相公提携和关爱的深深感恩,同时也流露出一种禅意哲理:

纵然身为凡尘中的微不足道者,也能因他人的善意与教诲而心生感念,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与成长。
赵嘏在早年时曾与李珏相识,他们都追求道义真理,远离尘嚣。虽然赵嘏在社会地位上较李珏相公低微,但他在诗中表达出对李珏相公的欣赏和钦佩之情。

诗中以青青莽原、舒州李珏为表情,提笔,回到尘俗之市,舍儿妾,集小儿女,作诗、饮酒,言志全流。
通过描绘作者的心境和远离尘嚣的美好境地,反映了唐代士人对于道德伦理和追求真理的追求和向往之情。
《回于道中寄舒州李珏相公》通过描绘远离世俗的清静环境和追求真理的豪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李珏相公的推崇和对追求真理的向往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