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根据真实案例改编,部分情节来源于网络,情节有润色;图片来源于网络,部分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仅为配合写作效果;部分人名为化名;情感性阅读,理性看待。

在20世纪初,潘兰珍年仅四岁时,她的家庭因无法承受持续的自然灾害和经济压力,被迫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拼。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兰珍逐渐长成了一个美丽而有魄力的女子。然而,正是她的美貌,首先给她带来了未曾预料的麻烦。在她17岁那年,她在一家纺织厂工作。

一日,工头趁着夜色将潘兰珍叫至一隅,佯装讨论工作。潘兰珍警觉地站起身,与他保持距离。

“潘小姐,你若能多配合我些,生活会更好过的。”工头低声说,脸上带着不能拒绝的命令。

“我只想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不想欠任何人的。”潘兰珍坚定地回答,眼神中透出不屈。

她的拒绝让工头颜面尽失,恼羞成怒之下,开始对她进行更加严厉的打压。工作时的苛责和无休止的为难让潘兰珍陷入绝望。但她没有屈服,而是选择离开,租了一间位于石库门附近贫民区的小屋,开始了真正独立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0年,随着国民党对陈独秀的追捕愈发严厉,这位曾经的知识分子一路躲避到上海,化名为李先生,隐居在这座繁华与落魄交织的城市里。潘兰珍无意中成了他的邻居。

李先生总是孤单一人,日复一日地埋头书卷,除了阅读和写作,几乎不与人交往。潘兰珍常在工作后看到他独自一人,连最基本的饮食起居都需自己料理,便开始偶尔为他送去热饭热菜。

两人间的交流初是简单的问候和书籍上的讨论,渐渐地,李先生开始教潘兰珍习字,分享他的知识和人生观。在一次长谈中,潘兰珍向他吐露了自己的身世与过往的艰难,李先生听后深感同情,两人的关系因此更加深厚。

不久后,他们选择同居。潘兰珍渴望家庭的温暖,尤其是孩子的陪伴。李先生虽心有顾虑,担心自己的身份会给家庭带来危险,但最终被潘兰珍的真诚所感动,同意共同领养一个孩子。

他们在一家孤儿院遇到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潘兰珍一见倾心。她的聪明和活泼让潘兰珍与李先生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家庭温馨,两人为其取名潘凤仙。在这个小家庭中,凤仙渐渐长大,她的到来给潘兰珍和李先生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声笑语。

当潘兰珍带着女儿凤仙返回故乡不久,她未曾料到的灾难降临了。李先生,真名陈独秀,她生活了两年的伴侣,竟因身份暴露被捕。

心急如焚的潘兰珍立刻开始打探先生的下落,四处询问,然而都是一片沉默和无助的回应。直到她在一条狭窄的市场小巷看到一份报纸,报纸上的照片让她的心猛地一沉,那清晰的面孔无疑是李先生。

那一刻,她才惊觉,与自己共同生活的平静日子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位身份重大的人物。潘兰珍顾不上震惊和迷茫,匆匆安顿好凤仙和父母,便独自一人赶往南京的老虎桥监狱。

抵达南京后,潘兰珍的心情复杂而痛苦。她在监狱外租了一间小屋,开始了每日往返监狱的生活。监狱严峻冰冷的大门前,她第一次与狱警交涉,试图得到探望的许可。

“我只想看看他,确保他安好。”她对一位看守说,声音里夹杂着坚定和恳求。

看守审视着她,沉默片刻后,或许是被她的诚意打动,终于点头允许。潘兰珍带着简单的饭菜,踏入冰冷的访客室。当她看到陈独秀时,只见他面容憔悴,但见到她时,眼里闪过一抹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