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章节请点击阅读:



作者一介布衣,是历史领域创作者,长期从事历史题材类写作和研究,著有多部宋史类佳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战居庸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事实证明,居庸关的金军充分吸取了上一次的失败经验,无论蒙军怎么引诱,就是闭关不出。

为了确保关隘更加坚固,他们将铁熔化成铁汁,把关门浇筑得密不透风(熔铁锢关门)。不仅如此,他们还在关口外洒满了长达百余里的铁蒺藜(布铁蒺藜百余里),以阻止蒙军战马前行。

在金军看来,只要蒙军的战马长不出翅膀,就别想从居庸关过去。

事实也确实如此,蒙军接连向居庸关关口发起了数轮冲锋,但都无济于事(大军不能进),居庸关依旧稳稳地矗立在那里,毫发无损。如果继续这么硬攻下去,不仅徒劳无功,还会继续增加蒙军的损伤。

怎么办?

关键时刻,蒙军再次作出了与面对金界壕时同样的选择:攻不下,就绕过去!

问题是,从哪里绕呢?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此时的蒙军已攻陷妫川(今河北怀来县),他们下一步的目标是中都(今北京)。而在妫川与中都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天然障碍,没错,就是太行山。

太行山是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一系列山脉的总称,险峻雄险,人翻过去都费劲,更不用说以骑兵为主的蒙军了。不过,这也并非说太行山就是不可逾越的。

我们刚说了,太行山不是一座独立的山,而是由许多山组成的,一座连一座。而在山与山相连的地方,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一条条的峡谷或者孔道,这样的峡谷或者孔道,在军事地理上被称为“陉”。太行山便存在八条这样成熟的孔道,可以让人们不必翻越大山便可穿行而过,被称为“太行八陉”。

自西南向东北,太行八陉分别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

轵关陉,太行八陉第一陉。《战国策》记载:“秦王下轵道,而南阳动。”这里的轵道,就是指轵关陉。轵者,车轴之谓也,顾名思义,轵关也就是仅容一车通行之险关。其地势大体呈“V”型,最窄处只有8米,故有“封门天险”之称。战国时期,秦昭王命大将白起攻打魏国,就是先攻取了轵关陉,然后才得以东进。

太行陉,又称太行道。据史书记载,太行陉起点在现在的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天井关,终点在河南沁阳常平村附近。全长100多公里,孔道如丝,蜿蜒盘绕,“北达京师,南通河洛”,其上有很多著名的关隘,比如羊肠坂、盘石长城、碗子城等,都在太行陉上。经考证,在历史上的战争中,直接或间接利用太行陉的达到50余次,可见其重要程度。

白陉,又叫孟门陉,起点在河南辉县南关山,连接到山西陵川县马疙当大峡谷。在古时,白陉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塞,南可渡黄河,进攻汴、郑,东可攻取菏泽,北可窥安阳、邯郸。当年齐国兵分两路攻打晋国时,其中一路便是由孟门入晋。值得一提的是,白陉还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茶马古道。

滏口陉,又叫风月关,在现在的河北武安县之南和磁县之间的滏山,是沟通安阳和邯郸与山西的交通要道,“由此陉东出磁、邢,可以援赵魏”。另外,曹操也曾利用这一要道击溃了袁尚大军。

井陉,在今河北省井陉县北井陉山上,“古称险要,固畿南一大关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可见其地势之险要。井陉的东出口井陉关,又称土门关,《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称其为“天下九塞之一”,是进入华北平原的出口,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

飞狐陉,也称飞狐口,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两崖峭立,一线微通,最宽的地方八九米,而最窄的地方只有两三米,蜿蜒百余华里,是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蒙古大草原之间的要隘。古人云:“踞飞狐,扼吭拊背,进逼幽、燕,最胜之地也。”

蒲阴陉,起于河北易县,至涞源县与飞狐陉衔接,这条古道实际上是拒马河上游的河谷。山岭有紫荆关,亦称子庄关,宋时称为金陂关,元、明以后始称紫荆关。因其靠近蒙古高原和北京,所以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战争,大都是为了争夺北京地区。

军都陉,是太行八陉的最后一陉,实际上就是居庸关的关谷,也称关沟,从北口至南口长二十多公里,是北京去怀来、宣化、内蒙古高原的天然通道。因为位置最靠北,所以军都陉也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南进华北平原最愿意选择的路线,居庸关也成为北京地区最重要的屏障。《金史》就有记载:“中都(即今北京)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蒙古军队要从妫川(今河北怀来县)去往中都(今北京),最近的一条路便是走军都陉过居庸关。

这一点,金军也十分清楚,所以他们充分吸取了上一次的失败经验,将居庸关打造得如铁桶一般,并且坚守不出,任凭蒙军如何叫阵,就是不搭理。

但如果你认为蒙军对此毫无办法,只会着急转圈干瞪眼,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前面说过,蒙军作战的一大特点就是,在难啃的骨头面前从不会一味死磕,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从侧翼或后放发动攻击。

这一次,也不例外。既然居庸关打不下来,那我就从别的地方过去。

毋庸置疑,除居庸关外,去往中都最便捷的通道便是走蒲阴陉过紫荆关。明朝大臣于谦曾说过:“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曾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有三,寇窥紫荆,其得入者十之有七。”

可见与居庸关相比,走紫荆关似乎更容易成功。而蒙军,选择的正是这条道路。

铁木真留下一部分人马继续攻打居庸关北口,以吸引金军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大军沿桑干河西行,取道蔚州(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广灵(今山西大同市广灵县)、灵丘(今山西大同市灵丘县),准备从紫荆关穿越太行山,直抵华北平原。

金军发觉异常后,急派大将奥屯襄前往防守紫荆关。可蒙古的行军速度实在太快,奥屯襄还没到达阵地,蒙军便已突破了紫荆关。两军大战于五回岭,金军大败,“流血被野”。

拿下紫荆关后,铁木真立即派遣猛将哲别和速不台从小路突袭居庸关南口。此时,居庸关的金军大部分都被吸引在北口,南口防御力量薄弱,很快便被攻下。

南口既失,北口也就失去了继续防守的意义,金军瞬间崩溃,金将讹鲁不儿等率军投降,居庸关再次陷落。铁木真随即将自己的大帐再次移驻至龙虎台,然后派遣两名将领率五千骑兵部署在中都城周围,以阻断前来勤王的援军。

中都城,再次暴露在蒙军的兵锋之下。只要铁木真一声令下,它必将又一次经受战与火的考验和摧残。可让人意外的是,还没等铁木真做出动作,中都城却自己先乱了起来。

一场弥天大祸,猝不及防地降临在大金皇帝完颜永济的头上。

未完待续!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很多原创内容值得一读,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