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隐居在普通人眼里,是一种非常具有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践行隐居的人俗称“隐士”。他们漠视物质欲望,看重精神生活,选择离群索居,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把身心交付给大自然,与山川为伴,与草木为伍,了无牵挂,只等着跟时光一起慢慢老去。

不论隐士有多么高洁,隐居生活有多么清新脱俗,当一个人厌倦世俗生活,遵从内心的召唤,选择去隐居,在亲朋好友眼里,乃至一些看客眼里,通常会被看作是不务正业,毕竟,每一个人生下来都要肩负许多责任和使命,做凡夫俗子还能享受到许多世俗的乐趣,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何必要用那么多清规戒律来“虐待”自己,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

今年90岁高龄的王芝霞,在亲友眼里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异类”。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亲友对她的印象已经淡化了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芝霞从1979年选择隐居以来,已经独自一人在终南山的深山老林里生活了40多个春秋,几十年如一日地吃着粗茶淡饭,住在自建的房子里,每天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念佛,就是在打坐。

经过这几十年的修行,王芝霞得出感悟:佛陀并不是有求必应的神,更不是无所不能的救世主,而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要对生活有所觉悟,首先必须学会净化心灵。

王芝霞为什么会如此执着和虔诚?这需要从她的人生遭遇说起。

1932年9月,王芝霞出生在西安长安县(今长安区)细柳乡,细柳乡向南几里路就是延绵不绝的大秦岭。王芝霞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出生时,父母已经40多岁。

父母虽然大字不识,但对王芝霞极其宠爱,对她的到来充满了期许,希望她平平安安地长成大姑娘后,嫁一个条件好的丈夫,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不要再像父母那样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婴幼儿时期的王芝霞,并不是一个“乖孩子”,经常哭闹,她哭闹时家里几个人轮流哄,怎么哄都哄不下。

父母亲没有文化,认为王芝霞“中邪”了才经常性哭闹,就按照当地农村的“土办法”来为她治疗爱哭闹的毛病。

父母把王芝霞带到离家不远的香积寺,准备邀请法师给她解决问题。

一路上,王芝霞仍然啼哭不止。说来奇怪,父母抱着她还没有踏入香积寺,从寺院传出来的雄浑而嘹亮的钟声,立马让她止住了哭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踏入寺院时,王芝霞甚至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还时不时瞪大眼睛盯着高大的佛像观看,看起来一脸的崇敬和虔诚。

父母觉得很神奇,在以后的日子,只要王芝霞哭闹起来,就照例把她送到寺院,哭声很快会被止住。

看到哭得歇斯底里的王芝霞来到寺院后,立马会变成“乖乖女”,村里人也觉得很神奇,就忍不住在私下议论:这闺女将来有佛缘。

女大当嫁,王芝霞被父母抚养到18岁后,嫁给了邻村的男青年,从此变成了地道的农家妇女。如果不发生意外,她会这样走完自己的一生。

然而,20多年后,也就是王芝霞40多岁时,意外还是发生了。

某天,王芝霞偶然来到香积寺,她虽然年长了几十岁,但寺院还是那个寺院,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她心头越来越清晰。

记忆的阀门被打开后,她似乎看到了几十年前的遭遇,钟声还是熟悉的钟声,佛像还是那座庄严的佛像,她的眼神还是当初清澈的眼神,这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让她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静穆和安详。

回到家里,她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下来,晚上躺在炕上闭上双眼,她仿佛看到庄严而慈悲的佛像在盯着她,让她不由得生出敬畏之情。

难道这是佛祖在召唤自己去心中理想的净土,来实现人生的圆满吗?

况且,儿女们已经长大成人,不用她再费心。如果现在按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去生活,自己的人生肯定会收获另一番风景。

一个强烈的想法——出家,在王芝霞的心里油然而生。

当王芝霞把出家的想法告诉丈夫和儿子后,遭到了他们激烈的反对。

在被不理解的日子,她每过一天都是一种煎熬。到后来,她为了实现出家的愿望,最终做出了抛夫弃子的决定,斩断了世俗生活中的一切情缘,义无反顾地来到香积寺削发为尼,从此,人世间少了一位母亲,多了一名尼姑。

初入香积寺修行,王芝霞经历了许多身体和精神上的煎熬。

身体上的煎熬来源于每天要吃素,要忍受疲惫早早起床,然后打坐、念佛,并且要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些。作为农家妇女,这些苦她坚持一下完全能吃得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唯有精神上的煎熬让她难以忍受。精神上的煎熬无非就是对家人的思念,以及要面对无处不在的寂寞。

好几次,家人来到香积寺劝她还俗,面对亲情的呼唤,她曾产生过退缩之意,但她又割舍不了对修行的执念,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下来。

后来,为了彻底清除自己的杂念,她索性离开香积寺,来到终南山一处幽静之地,坚持数年后,最终在这里扎下了根。

据当地人讲,儿子当年结婚时,曾找到她邀请她出山见儿媳一面,但她一心向佛,执意没有参加儿子的婚礼。家人看她彻底了断了凡心,就不再找她,任由她去。

如今,王芝霞已经在终南山一座小庙宇修行了40多年,创造了隐士群体里的两个纪录,至今没有人打破。

一是在终南山数千名隐士里,她是修行时间最长的女隐士。

二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佛心,她曾连续打坐108天,至今没有隐士能做到。

因此,她被人们尊称为“天下第一女隐士”。

王芝霞修行的小庙宇名叫“三圣殿”,虽说是庙宇,实际上是她亲手用黄泥、石块和木头搭建起来的房子,房子一分为二,一边塑有几尊佛像,摆有供桌,一边是她修行和居住的地方。

房子采光不好,没有电,只能点上蜡烛或者煤油灯来照明,她每天诵经礼佛离不开它们。

在房子周围,她开垦了几块地,种植一些蔬菜,再加上周围村民的施舍,她基本上能满足日常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无疑是非常清苦的,但王芝霞早已习惯了这种生活,对外界的依赖越来越少,用她的话来说,她是在“渡己渡人”。

修行之余,王芝霞还钻研了中医,经常采摘一些中草药进行炮制,下山给附近村民治疗一些小病,深得村民的敬重。

在附近村民的眼里,王芝霞更像是一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老奶奶,绝大多数隐士不喜欢被打扰,但她完全不同,除了乐于给山民治病之外,她还乐意给游客分享她的修行感悟。

为了方便游客休息,她会在门口摆出桌凳,并拿出茶水或白开水来款待。

每当别人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她总是双手合十,很认真地说:修行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与人为善,予己为善!

现在看来,她在这几十年的修行里,完全做到了知行合一。

然而,还是有不少人了解了她的事迹后,对她进行批评,批评她不负责任,这种做法过于自私,完全没有考虑家人的感受,对家人太残忍了。

生活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每个人由于想法和境界不同,因此,生活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如果用自己的见识和认知去评判他人的生活,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

一个人如果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人,何尝不是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