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垫底,有《三国志》作对比,显得糟点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要给四大名著排个序,《红楼梦》肯定排第一,《三国演义》只能排倒数第一。

为什么《三国演义》垫底呢?因为《三国演义》有《三国志》作对比,读者很容易发现《三国演义》中的各种错误。由此可见,写历史小说是非常难的。

我觉得,《三国演义》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的错误。既然是小说,那就没必要完全按照历史事实来写。比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根本没有这样的武器。按照今天的研究成果来看,这就是错误的。

比如草船借箭,在《三国演义》中的主人公是诸葛亮,实际上这是孙权干好事。当年曹操和孙权在裕溪河交战,孙权的坐船有一面被射满了箭,有点失去平衡了。孙权命令水手将船掉了个头,让另一面受箭,维持了船舶的平衡。《三国演义》受这个故事的影响,将其安在了诸葛亮的头上。

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这都是假的,但小说就是小说,不可能也没必要那么真实。

《三国演义》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过于美化蜀汉这边的人物,而贬低曹魏这边的人物。

比如刘备就被过于美化了,让人觉得很假。建安十二年,曹操南下,刘备南逃,带着十几万百姓赶路,每天只能前进十里。刘备为什么要带着百姓南逃呢?不妨看看《三国志》原文: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年代,人口就是生产力,人口就是战斗力。刘备要撤走了,自然要把人带走。这些人为什么愿意跟刘备走呢?因为他们没得选择。刘备只要派人在人群中散布消息,说曹操马上要来了,他是很喜欢屠城的,老百姓都会跟刘备走。因为刘备有军队,可以保护他们,至少他们可以这样想。后来曹操真的追上来了,刘备别说不管老百姓了,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这能说明刘备仁慈吗?有利益的时候他可以仁慈,当自己的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还能顾及老百姓吗?

还有诸葛亮,简直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说,刘备长厚而似伪,诸葛多智而近妖。尊刘贬曹本身没什么问题,这是符合宋朝以来的主流思想的。但是,过于凸显蜀汉的人物,用力过度,让人觉得很假,反而失去了艺术性和感染力。

这样的情况在《三国演义》里面很多。比如姜维,在《三国志》中的评价并不高。他跟邓艾打过五次仗,结果被邓艾赢了三次,打平了两次。姜维身为大将军却从来没有打过胜仗,但在《三国演义》中,姜维的能力几乎可以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相比之下,进入武庙的邓艾反而显得能力不足,几乎没打过胜仗。问题是,这个连姜维都打不过的人,最后却灭掉了蜀汉,这不是很讽刺吗?

如果没有《三国志》这本正史作对比,《三国演义》怎么写都没问题。有了《三国志》的存在,很容易就暴露了《三国演义》的问题。

《三国演义》的影响力非常大,比正史《三国志》的影响力要大得多,以至于很多人将《三国演义》当正史去看。《三国演义》中兵对兵将对将的作战模式,在历史上几乎不存在,但在《三国演义》里面却是主流。如果不这样写,还有谁喜欢看《三国演义》呢?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三国演义》,三国这段历史才达到了尽人皆知的地步,连没读过什么书的人都能讲三国。

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不了解真正的历史,也没有必要和动力去了解真正的历史。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精彩才是第一位的,事实根本算不上什么。

常常有人问我,你说诸葛亮躬耕地不在南阳市区,而在襄阳,那为什么诸葛亮会跑到新野去火烧博望坡呢?火烧新野,这是刘备干的。《三国志》记载:“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这是建安七年的事,而刘备三顾茅庐建诸葛亮是建安十二年的事。此时的诸葛亮还在襄阳,刘备根本不认识他。

(2024年4月18日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