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由祝东宁执导,李兰迪、林一领衔主演的温情现实主义剧《谢谢你温暖我》在央视八套播出,吸引了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其中主角林拓确诊渐冻症的剧情一度登上热搜。

着墨于渐冻症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见。这种罕见病实际上应当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一种进展快、不可逆、致死率高的神经性疾病,主要对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以及其支配的躯干、四肢和头面部肌肉造成损伤。

ALS发病初期隐匿,通常表现为肢体力弱、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随后便逐渐进展到肌肉萎缩、延髓麻痹,有少数病患还出现了认知障碍。

令人扼腕的是,患者大多在确诊ALS后的三至五年内病亡,一般死于呼吸肌麻痹及呼吸衰竭。渐冻症在日常生活中似乎离我们很远,毕竟其发病率仅有4.1-8.4/10万,但如此之低的发病率乘以世界范围内80亿人的庞大基数,仍然有数十万人饱受肢体麻痹之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L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研究人员围绕基因突变、错误折叠蛋白聚集、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提出了多种理论,并提示我们规避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避免与有机溶剂/杀虫剂/重金属元素等毒物接触,提防头部外伤,及时诊疗代谢性疾病或自身免疫功能异常。

受限于理论研究不够充分,目前仅有利鲁唑、依达拉奉和Relyvrio通过了美国FDA批准,也就是说,药物选择的余地相当小。由于个人体质差异,对药物不敏感的患者很难通过服药延缓ALS进展,人们迫切期盼早日研发出真正有效克制ALS的治疗方案。

考虑到ALS的核心病理特征牵涉到大脑、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凋亡和损伤,研究人员想到利用具备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来针对性弥补神经病细胞缺失、促进神经系统新生。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采集了人体神经干细胞ALS患者来源的iPS细胞,将其移植至SOD大鼠模型,观察发现移植后的干细胞优先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另外一项针对人皮层神经前体细胞的移植试验则指出,移植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并在大脑内迁移,可显著改善受试大鼠的运动功能。类似实验为干细胞治疗ALS提供了临床转化的理论依据。

干细胞的治疗效果还体现在旁分泌作用(paracrineeffects)上。

以间充质干细胞为例,其可旁分泌得到大量神经营养因子,例如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

并且,干细胞源性外泌体还可以富集各类营养因子,并使之突破血脑屏障,达到良好的给药效果。有实验证实经过鼻腔黏膜给药的外泌体甚至可到达脑干运动神经核,能从深层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抑制神经炎症反应

世界范围内针对ALS的实验研究逾800项,干细胞治疗ALS关联临床研究也超过60项,其中数项已进入临床三期。例如以色列头脑风暴公司(Brainstorm celltherapeutics)的NurOwn试验、韩国核心干细胞(Corestem)公司的Neuronata-R试验、以色列卡迪玛公司的AstroRX试验、美国神经干细胞公司的HSSC临床试验等。

以上试验利用患者自体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妊娠流产胎儿颈胸段脊髓组织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系、胚胎来源干细胞等干细胞源,关注了不同的输注途径效果差异和移植安全性,旨在为干细胞治疗改善炎症微环境以治疗ALS提供临床数据支撑。

总体而言,ALS“缺医少药”可能还将持续一定时间,但干细胞治疗或许能通过促进神经系统再生以逆转或延缓病情发展。随着基因编辑/修饰、干细胞培养扩增等技术的开发,干细胞技术还将迈上新的技术台阶,为人类最终攻克ALS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昱君,陈秋宇,孙卓,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发病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 40 (02): 201-207.

[2]黄炳坤,乐航宇,张皓云.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神经炎症与小胶质细胞活化的研究进展[J].神经解剖学杂志,2023, 39 (05): 612-616. DOI:10.16557/j.cnki.1000-7547.2023.05.020.

[3]王杰,冯美江.外泌体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23, 37 (04): 326-330.

[4]胡晶琼,黎钢.干细胞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现状和前景展望[J].卒中与神经疾病,2023, 30 (01): 96-99+104.

[5]林彦琛,李晶晶,陆广旭,等.不同途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神经炎症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3, 27 (15): 2363-2370.

*内容为【干细胞精研社】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