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楼市开局相信很多人都已经有所感觉了,统计局的3月数据也是公布了几天,二手还是全线下跌,新房的话有近60个城市在下跌,而咱们再看看更深层次的数据,帮大家了解一下期待的小阳春境况如何。

首先就是开发投资端层面,1~3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2万亿元,同比下降9.5%,降幅比1~2月扩大0.5个百分点。而且这个跌幅已经是持续了2年的时间段了,这个其实就是资本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态度,如果投入的资金在增加,说明大家看好这个行业,如果持续降低,也就表明资金不流入这个行业了。而在2021年楼市的高峰期,第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75万亿元,同比增长25.6%;而2019年同期的增速也超过二位数。而到了2022年一季度增速只有0.7个百分点,增速已经出现了明显下滑。

因为从21年楼市见顶之后,资本就开始对楼市不太感冒了。就想民营房企持续暴雷后,很多混合制的房企也出了问题,包括像万科最近都是因为债务问题风波不断,当然现在很多房企也都不再拿地了,国央企和城投还是拿地的主力,资本也很清楚,不敢轻易拿钱再进去,包括央妈一直在鼓励金融机构给到房企融资,但是很多房企还是不太容易拿到低利息的钱,现在是保项目为主,而不是纯粹去保房企了。

而在销售端层面,今年一季度新房销售面积2.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4%,降幅比1~2月收窄1.1个百分点;新房销售额2.1万亿元,下降27.6%,降幅收窄1.7个百分点;虽然看起来降幅收窄了,但是2023年我们都知道,当时的销售额已经有明显的下跌了,所以今年一季度是在下降的基础上继续出现了下降,开局超20%的跌幅对全年的回暖是不太有利的,而且一季度并不是没有出台刺激政策,只是一线挤牙膏式的操作已经让市场有点麻木了。

虽然这段时间上海楼市3月房价还得到了上涨,但是基本是靠豪宅的不断成交在拉升这个价格,对普通刚需市场影响不大,但是其他三个一线城市都没有呈现上涨;而且去年销售面积的跌幅是大于销售额的,价格还能稍微坚挺住,但是今年已经出现了销售额跌幅大于销售面积的现象,其实也就是要靠以价换量才可能出货了,要想维持住高价,已经不太现实了。

因为在前两年的时候,地方基本是不太让开发商进行降价的,限跌令和备案价的控制还是有余威在的,一旦老业主去售楼部闹一闹,马上就会暂停项目网签甚至直接封盘,而开发商对这个操作也只能吞下口水了,当然之前其实还是乐意的,因为会营造一种价格坚挺甚至涨价的氛围,而从今年后,封盘和暂停网签也基本不太会出来了,因为房企现在是要求生存的状态了,如果还不能降价卖掉新房,那只能最终破产甚至暴雷了,所以地方现在也允许开发商可以降价去回款了。

其次来看,随着楼市的不断调整,二手房的挂牌量也在持续上升,价格也比新房下探的更早,跟新房的倒挂的价差也变的越来越小,也让新房的销售压力变得更大,因为二手现房的优势会更加大。还有到了今年很多二三线的政策基本都完全放开了,甚至连广州这种一线城市都只剩一条底裤再了,利好持续出尽后其实就剩下了利空了,今年是一线政策的主场,市场其实也就是等待北上深政策撸到底的时刻。

再从价格端来看,1~3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9421元/平方米,同比下降7.6%,包括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也仅有92.07,也是创了近几年新低,价格的下跌已经是肉眼可见的,而3月末新房待售面积7.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6%,而且这个指标已连续30个月正增长,因为待售面积其实就是现房。整体价格下探的情况下,新房去化压力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郊区和外围的地段,现在不打价格战甚至都无人问津了。

因为现在很多人都不贷款了,从一季度房企到位资金来源看,个人按揭贷款、定金及预收款下滑幅度最大,分别同比下降41%和37.5%,降幅分别比1~2月扩大4.4和2.7个百分点。而业内人都知道,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是销售回款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房企资金来源的40%以上,也可以说是开发商回血的重要来源,因为房企融资是治标不治本,只有卖房回款才是真正的饮水思源,所以这两个指标的大幅下滑,说明现在大家贷款去购房意愿非常不足,导致房企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承压。

当然,同比的跌幅大家也能理解,因为去年小阳春把数据做的相对比较高了,今年的跌幅其实就是一种回归正常的理性,如果到了下半年,整体数据下降后,同比的跌幅也就不会这么大了。而且现在的楼市还是一个博弈的局面,有人在以价换量,有人还想低位抄底,置换的需求也是一直存在的,只是被适当压抑住了,因为房地产税这个东西最近也不怎么提了,大家还是悬在心里,而根据数据来看,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66.2%,而且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还不到50%,还有2.97亿农民工在城里没有完全市民化,他们中间购房比例不高。这对楼市的未来企稳还是有一定的支撑力,只是目前的大环境还是下行,短期内还不会迅速逆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