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影嫣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韩愈眼里的春天,浪漫唯美。然而对不少过敏患者而言,春天却意味着饱受煎熬,眼睛痒、莫名流眼泪、不停打喷嚏、持续咳嗽,难以断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每逢换季,就时常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关于过敏的“诉苦”。药物过敏、食物过敏、花粉过敏……五花八门的过敏,本质上都是因为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对外来物质产生的一种过度反应。诱发因素,可能有遗传、环境、气候和生活方式等多种。也就是说,以前不过敏,不代表以后就永远不会过敏;在一个地方不过敏,可能到了另一个地方就出现过敏。从这个意义上说,过敏其实是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种常见致敏树种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过敏性疾病,已经被列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成为一个社会性议题。根据世界过敏组织统计,全球有近40%的人曾经或正在被过敏困扰。近年来,我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估计患病人群超过2亿。患有过敏性疾病,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严重的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无论是发病原因之复杂、患病人数之多、发病率的增长速度之快还是病情影响程度之深,都在给我们敲响警钟:过敏性疾病需要引起广泛重视。

当下,过敏性疾病需求不断增长与医疗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从需求侧看,过敏性疾病的治疗需求上升,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花粉、尘螨、真菌,甚至再常见不过的鸡蛋、小麦、阳光,都可能是过敏原。而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有可能诱发过敏性疾病。往深了探究,背后还有经济社会因素。随着生活水平、卫生水平提高,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缺少“锻炼”机会,抗过敏的能力下降。当然,对过敏的问诊需求增多,也恰恰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以前可能不把过敏“当回事”,而现在积极寻求治疗。

从供给侧看,相关医疗资源供给有限,过敏性疾病难以根治。相对于繁乱的过敏原,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检测的过敏原种类很有限。受疗程较长、费用较高等因素影响,真正接受脱敏治疗的患者占比较低。而且,这方面的医疗资源本身就很稀缺。据报道,全国变态(过敏)反应专科医生不足300人,能够进行变态反应诊疗的医生不超过3000人。

令人欣喜的是,在我们身边,已经有一些共同呵护过敏患者的积极行动。比如,北京、西安、兰州等20个城市的气象部门,上线花粉过敏指数每日播报,为过敏者提供预警;一些地方在探索更换绿化植株品种,尽可能减少引发过敏较多的圆柏、蒿草等;老百姓的常态化预防意识也在提升,主动避开过敏原、外出游玩时戴口罩等等……防治过敏是个系统性工程,并非某个人、某个家庭要面临的问题,而是所有人、全社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和重视,努力做出一些有益实践,相信我们能和过敏更好共存。

这正是:

过敏原因知多少,千奇百怪说不好。

要问防治怎么办,众人拾柴火焰高。

大家晚安!

(文| 影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