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高峰,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风气开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也是对外开放交流最具自信心的时期。

《大唐六典》记载,与唐朝有过国事往来的国家,前后多达300多个,使得唐朝文化在全世界遍地开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八方来宾、异域商客,唐朝同样以海纳百川的广阔心胸,不断加以吸收、容纳,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来自西域的“胡商”。

大量胡商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经商、生活,使得双边经济贸易日渐繁荣。胡商文化也迅速渗透到大唐社会的方方面面,在物质、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异域风情,连鲁迅先生都叹道:“唐人大有胡气”。

一、大唐盛世下的“胡商”

唐代胡人的来历和身份各有不同,他们中有家道中落的公侯,有慕名而来的游客,有国事访问的使节,有传经授教的僧侣,还有三教九流的乐工、艺妓、昆仑奴。当然,最多的还是逐利而来的商人。

胡商的活动范围非常广泛,唐朝几大重要的经济性大都市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都有大量胡商聚集。

拿洛阳举例,整个城市人口一百多万,仅南市的数千家商铺中,就有近百家胡商店铺。又如都城长安,总人口将近两百万,分东西两大市场,仅西市的胡商店铺就超过二百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商的经营范围也是包罗万象,各式酒店、旅社、杂货店、珠宝店鳞次栉比,应有尽有。

胡商经营的酒店,不仅以西域著名的葡萄酒、三勒酒闻名,还雇请了异域美貌少女歌舞助兴,吸引大批食客和文人流连忘返。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岑参、温庭筠等,都是胡商酒店的常客,如李白所作诗篇中,就不乏“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这样的绝句。

高鼻深目的西域美人在台上轻歌曼舞,金杯中的美酒令人一晌贪欢,忘却尘世烦恼,此情此景怎不教骚人墨客诗兴大发?

二、“胡人识宝”传说:唐代文学中的“胡商”形象

诗歌受文学体裁的限制,终究无法对“胡商”这一外来文化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而在各类以故事性见长的民间传奇中,“胡商”的形象却能够得到充分的反映。

在众多关于胡商的文学作品当中,最知名的题材莫过于“胡商识宝”系列的传说,催生出《昆仑奴》《青泥珠》《鬻饼胡》《李勉》等一大批妇孺皆知的故事。

细究这些作品的叙事逻辑,其实大同小异。大都是说某一样在唐人眼中不以为宝的物品,被胡商视作珍奇高价购得,并通过某种夸张的巧合,展现出它的妙用,在强烈的反差中造成饶有趣味的戏剧效果。

(一)《水珠》

以著名故事《水珠》为例。话说大唐睿宗皇帝曾向大安国寺馈赠一颗宝珠,号称价值亿万。

但是肉眼凡胎的寺僧们不以为然,左看右看也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索性拿到市场上,以亿万的高价叫卖。南来北往的围观者无不嗤笑,认为寺僧是利欲熏心漫天要价。

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有一位西域胡人偶然发现这颗宝珠,大喜过望、两眼放光,最终以四千万贯的价格收购了下来,还认为自己捞了大便宜。

交易完成后,众人非常好奇,向胡人询问此宝珠有何妙用。胡人回答说:“我在故乡大食国时,曾听说大唐使者到西域进贡,贡品中正有此宝物,可惜后来不知为何遗失了。

大食国王时常想念此宝珠,宣布谁能找到的话,就封为丞相,可是找了七八十年都没有结果。

谁承想今天被我找到了,实在是幸运。传闻军旅在荒漠中行军时没有水源,只要掘地二尺,把此珠埋于其中,立刻就有水泉涌出,足可供数千人饮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旁人不信,认为他是胡说八道、故弄玄虚。胡人当即示范,让手下人就地掘土,结果当他把宝珠放在地穴中时,顷刻间水如泉涌,观之纯澈无比,尝之甘甜清冽。

众人方知灵验,啧啧称奇。再去找那位胡商之时,早已不知所踪。

(二)《宝珠》

《宝珠》所讲述的故事则更为灵异。传说在咸阳城的岳寺之内,曾藏有周武帝所戴的冠冕,其上缀有冠珠,大如梅子,历代凡夫俗子都不以为宝,后被一普通士子偶然得到。

有一次,士子与几位胡商喝酒聊天时谈及此珠,胡商们听闻后大为惊骇,以五万缗的高价买了下来,郑重地藏于金瓶内。一缗是一串一千枚铜钱,五万缗就是五千万个铜板。

士子回家后向同乡人吹嘘自己做了笔大买卖,结果人群中有两位见多识广的老者,大骂他有眼无珠。

第二天,二老者率数百名乡亲,各持珍贵金银珠宝,登舟求见胡商,请求赎回宝珠。不料胡商正在银锅中煎熬醍醐(一味中药),而那颗宝珠也在锅中。

得知乡亲们的来意后,胡商坚决不同意,二老者只得怏怏散去。

胡商一连熬了三十日,忽然有一天,两名洁白瑞丽的龙女从天而降,投入珠瓶,化作了雪白如玉的膏脂。士子见此情景大惊,忙问胡商是何缘故。

胡商解释道:“这颗宝珠是大宝,有两名龙女护卫。之前的两位老者其实是龙王,他们疼惜女儿,所以用各种珍奇来赎宝珠。我欲求长生不老,岂能为世间财富所动?”

话音刚落,只见胡商取出瓶中白脂,涂在脚底,下舟步行水上,如履平地一般。士子还没回过神来,胡商已经驾云腾空,成了出世的神仙。

“胡人识宝”系列传说所包含的文学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审美功能,更富有深刻的社会价值观。

比如胡人在与唐人交易时,非但没有因为凡人不识宝贝趁机压价,反而主动以高出十倍百倍的高价购买,反映出胡人憨直豪爽的性格,以及诚实互利的商业道德。

在字里行间中,不难看出唐朝与西域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密切交流,更体现了豪迈大气的盛唐气象。

三、唐代文学中的“胡马”与“胡香”

除了胡商之外,还有两样来自西域的商品,也和唐代人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一是西域宝马,其二则是香料。

据统计,在《全唐诗》收录的近五万首诗歌作品中,“马”字出现了近五千次,“香”字也不下于四千次。

(一)胡马:《爱妾换马》

马是唐代文学中出镜率最高的动物,且几乎全部都是雄健俊美的胡马。

比如开元天宝时期,拨汗那国曾向唐玄宗进献六匹汗血宝马,分别叫““赤叱拨”、“紫叱拨”、“绯叱拨”、“黄赤拨”、“丁香赤拨”、“桃花赤拨”,各个都是万里挑一的神驹宝骏。

唐玄宗极为高兴,命高手匠人将这六匹马的英姿画在大殿墙壁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当朝天子,唐代百姓对于胡马同样有着深厚的感情。张祜的《爱妾换马》一诗中,就记述了这样一则趣闻。

话说长安城内有韦、鲍两位书生,韦有良马,鲍有美妾。有一天,鲍在席间搂着美妾酣饮美酒,听闻韦有绝世宝马,即放下酒杯到马厩观看,原来是名驹“紫叱拨”。

鲍对此马喜爱有加,当即提出以美妾交换,韦欣然接受。对于鲍生以人换马的行为,唐人非但没有批判,反而大加赞赏,可见老百姓对胡马的喜爱之情。

胡人大都是世居西北的游牧民族,长期以来逐水草而居,奔波往来全靠骑马,可谓是“马背上的民族”。

正因如此,他们对于马的强壮、耐力和速度,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产的宝马较之中原劣马不知高了几个档次,故能在唐朝享有盛名。虽然大唐在安史之乱之前,足足有一百三十多年没有大战,但对外扩张却少不得良骥。

对于朝廷而言,来自西域的优质胡马正是其实现军事目标的重要工具,所以在唐人心中,胡马的地位才会如此之高。

(二)胡香:玄宗闻香思贵妃

香料与大唐上层社会的男男女女结有不解之缘:读书前要焚香净手,沐浴时要在浴缸里加入香料,穿衣出门要熏香,居家时也要焚香,甚至还出现了用于去除口臭的“含香”。

香料虽然是中华文明的古老传统,但真正在华夏大地上大规模普及,还是从西域异国传入的外来奇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林邑进贡的沉香,以及交趾进贡的瑞龙脑香。

唐代奇书《酉阳杂俎》记载,天宝末年,唐玄宗曾赐杨贵妃十枚瑞龙脑香,十步之外都能闻到扑鼻的香气。

夏日的一天,玄宗与亲王下棋,令贺怀智在一旁弹奏琵琶,杨贵妃则立于一旁观棋。眼看唐玄宗棋局落于下风,杨贵妃坐到他的身边,玄宗顿觉香气四溢,精神抖擞,不几合竟然逆转颓势,赢了亲王。

数子时贵妃的领巾被风吹起,落在贺怀智的幞头上。贺怀智回家后,发现幞头香气非常,便将其收藏在锦缎中。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经过一番颠沛流离重返龙宫,此时杨贵妃早已被高力士杀害。贺怀智听闻玄宗思念贵妃,即将当年的幞头呈献。玄宗闻之黯然泣下:“这是当年的瑞龙脑香啊。”

结语: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无数风流才子用诗歌、小说等文学形式,展现了大唐盛世下别具一格的胡商文化。

唐代文学中反映的外来文明,融合了海纳百川的大唐气象,以及神秘奇妙的异域风情,是研究唐代社会对外交流的珍贵史料。

参考:

1、《新唐书》

2、《酉阳杂俎》

3、《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