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看到窗外地面上结有一层薄薄的霜冻时,罗细妹打了一下躺在身边的丈夫曹师傅说:"快起来,外面结霜了。"

曹师傅爬起来一看,外面的确结霜了。

他知道他接下来有一项重要工作要做,就是烧木炭。

客家人居住的山区,到了冬天异常地寒冷,必须用木炭烤火,才能度过漫长的冬天。

曹师傅的爷爷是烧木炭的,他父亲也是烧木炭的。

子承父业,他成家后,也是年年烧木炭。

每年烧木炭时间都定在秋季尾,早与晚都不行。

早了,天气很热,自然无人购买木炭。晚了,山上覆盖冰雪,取柴不易,运输不便,再说吧,客家人购买欲望不强。

现在霜冻降临,正是出门的好日子。

他与妻子罗细妹收拾好行李就去了金峰岭。

这是客家人最高山地。

这里山高林密,且多是无主山峰。

由于没有主人,就可以自由砍伐树木,而不会受人责骂。

有主的树木是不允许随意砍伐的,否则极易发生纠纷。

当然,这个地方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就是杂树多。

烧木炭选材很关键。

比如随处可见的杉树,就不能用来烧木炭。

这类木材结构松软,虽然烧起来火很大,但不经烧,制作成的木炭,烧一个小时后,就没了,基本起不到防寒的作用。

杂木指除沙树以外的树木。

这类树木木质特别坚硬,不易砍伐,因此烧出来的木炭,经久耐烧,是烧木炭的最佳材料。

金峰岭遍地都是此类木材。

他们夫妻俩爬上金峰岭已经快到黄昏了。

在山中央处有一座去年建造的窑洞,由于受风雨的侵蚀,已经塌下来了,需要另建新窑。

建新窑可以说是一门学问。

首先选址很重要。要选地势平坦,土质结实的黄泥地,因为这些不易发生垮塌现象。

其次,要考虑交通运输问题。烧出来的木炭是需要运出去,如果道路崎岖,如何运出去?

挖窑洞也非常讲究。

一种方式是从上往下挖,挖出坑,装满木柴,淹土焚烧,这个方法安全,但取炭却十分不便,并且烧出来的木炭也没有保障。

另一种方式就是从外往里挖。

挖出一个瓶形窑洞,然后装上木柴焚烧。这个方法优势很明显,就是火候可以掌握调控,木炭质量有保证,运输也方便,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容易发生垮塌。

著名的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就是因为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自己被埋在窑洞里,壮烈牺牲。

曹师傅邻村也曾发生一个惨烈的事。

一个烧炭师傅也是木炭出窑的时候,窑洞突然倒塌,人死在里面。

所以挖窑需要有经验的师傅才可以。

曹师傅祖辈都是烧炭挖窑的,自然经验十分丰富。

挖新窑需要五天左右时间。

他在里面挖,妻子罗细妹则在外面搬运泥土。

由于夫妻配合默契,结果不到五天,就建好了一口新窑。

接下来就是砍伐杂木了。

这里面也有讲究,就是树木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

大粗的话,火烧不透,搬出来仍是漆黑的大头,这样的木炭无人要。

太细的话,一是容易烧透,成了一堆灰。二是即使出来,由于炭休太小,不经烧,这样的木炭也卖不出去。

好在满山遍野都是杂木,可以精挑细选,夫妻俩只用了两天时间,就砍了一大堆合格的杂木。

把杂木搬到窑外,需要进一步清理。

要把杂木砍成二尺左右的木条,沿窑洞摆放整齐。

把整个窑洞摆满后,封住上方所有出口,在窑的下面点火燃烧。

虽然是燃烧,但里面的木柴并不燃烧,而是在高温高热的作用下,所有木柴全部炭化,它的产物就是木炭。

木炭需要燃烧二天左右,然后抽火,让它自然冷却。

这一过程需要三天。

打开窑洞,里面就是漆黑的木炭了。

烧好的木炭需要挑到集市上去买。

桃坑客家人的集市在坑口街。

金峰岭离坑口街有十多里,都是凹凸不平的山路,十分不好走。

曹师傅挑了一百二十斤木炭,妻子罗细妹则挑了八十斤左右。

天刚麻麻亮,两人就出发了。

赶到坑口街已经是上午十点了。

他们把木炭放在桥头,等待客家人来购买。

他们最担心的事就是,卖不出去。

如果卖不掉,只好又挑回去,这个不叫痛苦,而是叫绝望。

所以过了下午二点,如果还没有人来问价,他们就会降价,当然,一般来说,最终还是会卖出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担木炭的价格是一块钱左右。

其实买木炭的客户,客家人占少数,毕竟那个时代,大家的收入都比较低,生产队出工,一天的收入只有二毛,一个全劳动力,一个月的收入也只有六块钱。

大部分客家人是买不起的。

但是坑口街上的四十户可以。

所谓的四十户,就是家里有一个人外工作,每月有四十元收入。

我父亲在县城工作,每月有五十元收入,所以买木炭没有问题。

我发现木炭里也存在偷懒耍滑。

每窑出来的木炭,有没有烧透的木头,于是他们就把它夹在木炭里面,冒充木炭出售,虽然少,但有。

其实,曹师傅知道,一窑木炭至少有上万斤,光靠他们夫妻俩是卖不掉的。

他把目标瞄准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学校。

学生需要烤火,老师也需要烤火,大大的需要木炭。

并且价格也很便宜,直接到窑洞挑,只要五毛。

桃坑中学有一千多名学生,于是学校放假,全部上山挑木炭。

我记得很清楚,一个老师站在山峰处,兴奋地对我们说:"你们看看,风景多优美。"

其实,我心里早就怒火滔滔,恨不得赐他二脚。

我们爬了半天山,早已累得气喘吁吁,头昏脑胀,头昏眼花了,那还有闲情,看什么风景?!

老师是带队的,是不挑木炭的,自然有心情看风景了。

由于有学生的参与,曹师傅的木炭全部搬运一空。

夫妻俩高高兴兴回到家里,又开始准备明年烧木炭。

(李苏章原创,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