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为政篇》曰:“君子不器。”

何为“君子不器?”

《周易》中有对“器”的解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说的便是:

无形无相,不可描述的便是“道”,因此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但与不可描述的“道”相对的实实在在,可直观认知的物品,便是“器”。若简单直观的以中国人的习惯,也可称为“东西”。因此当年南怀瑾老先生还曾就“君子不器”开了个小玩笑,说“君子不是东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玩笑归玩笑,在这里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是希望我们不要成为一个僵化呆板的工具人,盲目的地被限制在狭隘的思想中,拥有机械单一地技能满足于熟悉单调地环境。

何为“器”,除了可认知的物品外,它还可以是工具。小到一颗钉子,一个杯子,他都拥有着各自作为工具的用途。

因此,在那个社会环境简单淳朴的年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器”,成为一颗社会主义的“螺丝钉”,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能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发的多元化,人性越发的复杂。那些难以适应复杂环境,只拥有单一技能且不能灵活变通的“工具人”们往往首先被时代给抛弃了。

孔子提出“君子不器”的时代背景是在那社会阶层与规则发生巨大变革的而导致“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如今我们我所处的飞速变化的时代何其相似。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君子不器”可以有多重的含义,首先便是,君子不能固守为某个定性的人才。旧时为政皆需上下古今无所不通。而今随着学科发展越发细致,岗位需求越发专业,造就了一大批所谓的“专才”:对本专业外的认知几乎等于没有。

然而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中,专才除非能学以致用成为行业顶尖才能有用武之地,更多则是在严酷的就业环境中茫然迷失。

但孔子所提倡的圆融君子则能在术业有专攻的前提,充分开发自己学习潜力,让自己成为全方位,层次性发展的人才。即便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亦能“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永远都有着杠铃式的配置,对人生有着多手的准备,让自己长期生活在一个拥有丰富选择权的世界中,才能让自己在不确定的人生中,增强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让自己拥有反脆弱的特性。

“君子不器”的另一层含义,便是让自己能独立思考的人,拥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拒绝成为被操控的工具。

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为工匠精神,并非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而是即便只做一件事,亦能拥有精益求精的开拓创新精神。

对于孔子来说,真正的君子不是一件毫无主见、任人摆弄的器物,他有自己的生活节奏、生命主题,绝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而“器”作为工具,唯有满足人们需求而摆脱不了被操弄摆布的命运。正如一把剑,若握在一身正气的英雄手中,它便是正义之剑;若握在凶徒手中,便沦为邪恶凶器。

“器”没有自主的判断与意志,但人确是有着尊严与意志的生灵,怎能自甘沦为任人支配的工具命运呢?

但,若一个人只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却没有独立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那么他听命于正义的团队便成为英雄,若是被反派BOSS所操控他则成为明面上的炮灰,这样的人也只能沦为“器”的命运。

因此对于孔子来说,唯有精于专业,且拥有良好价值观,勇于做自己的人才配称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