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世界级大都市,背后都有一个声名远播的港口码头。比如纽约的纽约港,上海的上海港,即便是内陆城市如德国柏林、中国重庆也同样如此,而沈阳也不例外。
1
沈阳是一座内陆城市,想出去走走,或想来沈阳旅游,要么坐飞机,要么乘火车,再或者走四通八达的公路,似乎从没听过走水路一说。
但在明清两代,沈阳河运兴盛,经浑河水路,可经渤海,直达山东、天津以及江南沿海城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港口城市”。
那时的浑河沿岸,遍布着“七间房码头”、“石庙子码头”、“木场码头”、“浑河堡码头”、“浑河官渡”、“罗士圈码头”“十里码头”等近10处码头。
而在这些码头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罗士圈码头。
罗士圈码头位于今天浑河北岸,南京桥下的罗士圈公园,圈读作“juan”,四声,清朝时期,是沈阳最大、最繁忙的码头。
200多年,浑河水势宏大,在罗士圈这个地方走成了一个大转弯,水域很宽,水流又把北坡冲得非常陡,从而形成了浑河沈阳段最优质的天然泊位。
也因其为水路要道,满清镶红旗在此驻军。当时罗士圈区域多为地势低洼的沼泽,泥泞难行,八旗军因此饲养骆驼,供外来客商托运货物,于是这里便有了“骆驼圈子”的叫法,后来这里聚集的南腔北调又逐渐让“骆驼圈子”叫成了“罗士圈”。
现在的沈阳人很难想象,方型广场沿南运河至浑河岸边一带,其实都算是罗士圈码头的配套区,而方型广场的位置其实也是一处大码头,时称十里码头。现如今繁华的马路湾,其实也由于十一纬路在此遇到了码头区拐弯得名,不然也不会用三点水的“湾”字。这一命名思路,可以参考今天的王家湾、和平湾。
2
当时的罗士圈码头,有一个大码头、两个小码头,不仅运送货物,还有客运,巅峰时期拥有大小木船上千艘。
沈阳上游山区的木材、山货、药材、粮食在沈阳集结中转,沿浑河、辽河运至营口入海,回程又将沈阳所需的丝绸、药材、杂货、工具等运回,妥妥的东北水路陆路枢纽。1861年,营口辟为商埠港口后,浑河水上航运更加发达。
罗士圈沿河处舟楫纵横、帆影点点,岸边骆驼、骡马穿行,川流不息,形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盛京八景”之一“浑河晚渡”。
清初名将、诗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机关枪的戴梓,中年时期来到沈阳,写了不少诗,其中一首就是《浑河晚渡》。
《浑河晚渡》
暮山衔落日,野色动高秋。
鸟入空林外,人来古渡头。
微风飘短发,纤月傍轻舟。
十里城南外,钟声咽戍楼。
—— 戴梓
1904年,日俄两国在辽沈大地大打出手,以争夺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沈阳成为战场核心,而罗士圈码头作为沈阳的交通枢纽无法置身事外。
战争期间,码头时而被日军占领,时而被俄军攻陷,俄国人进来后,不仅把罗士圈码头拆除,甚至将船只拆毁当成木材烧火了,浑河航运自此一蹶不振,只有剩下两岸的摆渡船。
而浑河上铁路桥的修建则是彻底切断了浑河航运复兴的可能。一方面,铁路的兴起、公路的修建逐渐取代了水运,另一方面,日俄两国修建的桥梁低矮,令船只根本无法通行。
最终,浑河水运渐渐隐没于历史,罗士圈码头也最终成为史书上的一笔,成为一片落寞的棚户区。
2005年,沈阳对罗士圈地区进行改造,沿浑河北岸修建起了罗士圈生态公园,成为浑河沿线的重要旅游景点,无论任何时候,都能看到游人在此驻足休憩游玩,看浑河碧波荡漾,赏岸柳依依。值得一提的是,罗士圈公园是目前沈阳市区内观赏红枫和银杏树规模最大的观赏地。
为了纪念那段历史,罗士圈公园里建造了小渡口、等客的车夫、挑货的挑夫等等景观。
曾经的码头不在了,但斑驳的木船、栩栩如生的雕像,似乎仍在诉说那段繁荣的往事。不过,水上航运的消失并没有削弱沈阳东北交通枢纽的地位,如今的沈阳凭借独一无二的区位、强大的公路铁路网以及繁忙的航空港,坐稳东北中心城市,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沈阳还将建设更开放、更繁荣的国家现代综合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