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半球由外围的灰质和深部的白质组成,其中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构成,轴突集合成束形成白质。灰质是神经中枢,起支配作用;白质主要起传导作用。
​白质纤维束连接大脑不同区域,对神经信号的传递和认知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白质纤维束的观察需要显微解剖,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并不能对脑白质纤维束进行显示。那么,有没有一种检查手段对脑白质纤维束进行观察呢?
​答案是肯定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唯一可以显示生物活体的脑白质纤维走行,定量显示脑白质微结构异常改变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属于功能磁共振的一种。DTI 不需要任何额外设备、对比剂及化学标记物,就可以显示白质纤维的走向及完整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弥散张量成像(DTI)由 Basser等在1996年首次提出,是对水分子的热运动的各向异性进行量化分析,利用彩色图像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排列、紧密度、髓鞘化情况等信息。
DTI是一种更高级的弥散加权成像形式,是一种基于常规磁共振影像技术发展出的新兴影像表达方法,它利用多种参数和数据处理,从量和方向上反映人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的变化,可以定向定量地评价脑白质的各向异性。
​DTI也有其局限与不足,表现在弥散梯度引起涡流,使纤维束方向不可确定,磁场不均匀性使图像扭曲变形,影响DTI定量分析;较小纤维束显示不佳或不能显示;受水肿等因素影响受压与破坏判断不确切。
作者:苑影绘惊鸿 公众号 影像黄金瞳,医学科普,为大众普及医学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国杰.磁共振DTI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J].中国医疗设备,2024(2):17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