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BOOK DAY

世界阅读日

“4·23世界阅读日”马上要到了,你是否还在浩如烟海的书海中苦苦寻觅适合你的那个书单?

央视《读书》栏目推出的“2023年度品牌出版社好书大赏”,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参考选择!

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封面之下:一本小说的创作、生产与接受》《小王子(周克希插图本)》从上千种好书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央视《读书》栏目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这三套书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让我们跟着央视《读书》栏目一起感受这三套书的魅力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央视《读书》栏目推荐的这三套书,赶快收藏!

央视《读书》栏目“2023年度品牌出版社好书大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荐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阅读日,这一天也是莎士比亚纪念日。

1592年,28岁的莎士比亚已是声名鹊起的剧作家(这也是我们更为熟知的莎士比亚)。但这一年,伦敦爆发了瘟疫,剧院关门了。经济上遭到灭顶之灾的莎士比亚需要另辟蹊径。

自此诞生了作为诗人的莎士比亚——他创作出了两本长篇的叙事诗集,以及,以手抄本形式在地下流行近十年的“糖渍的十四行诗”。

《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包慧怡 著

主持人:我们看到《镜迷宫》的这个副标题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为什么要推荐这样的一套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我们都知道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但是我们也知道他更是一个诗人。他很有名的就是在1592年开始创作十四行诗,他一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这些诗是非常复杂的一套组诗。有一种说法,他整个的十四行诗,也像一个迷宫。我们请到了复旦大学的包慧怡副教授,对莎士比亚的这154首诗逐首、逐句甚至是逐词的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很多年后,坊间流传很多年后,坊间亦流传着一句话:

“莎士比亚最好的戏剧,其实要到他的十四行诗中去寻找”。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很高,在世界诗歌史上影响十分深远,比如,弥尔顿、华兹华斯、白朗宁夫人、济慈、叶芝等都是莎士比亚的追随者。这些诗有着持久的生命力,而且还被誉为开启莎翁心扉的钥匙。

莎士比亚

主持人:那这样的诗,包慧怡副教授,她的解读有什么独到之处?

王焰:因为包慧怡副教授是研究中古文学的,所以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是学者化的。她本人不仅是翻译家,还是个诗人,所以她的解读里边充满了诗性,语言非常的华丽。

主持人:举个例子。

王焰:比如说第5首十四行诗叫《蒸馏》,包慧怡是这样解读的:

……花朵也是抽象美的具体象征。花被蒸馏后,即使(如夏日一般)遇见严冬,也只会失去它们美的表象(show),不会失去其实质(substance),鲜花的颜色和形态不复存在,但它的芬芳能够长久持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觉得她的语言本身也像诗歌一样,和莎士比亚的原诗非常相称。所以热爱诗歌的朋友通过这一套书,可以更深入地走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那个像迷宫一般的世界。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

莎士比亚的154首诗作为一个完整宏大的“诗系列”,让人着迷,也让人生畏。《镜迷宫》是中文世界难得的、逐诗逐行解读154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专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作为个人的莎士比亚,也让我们能更深入细致地感受这些诗歌的永恒魅力。

除了厚重的剧作,其实我们不妨通过细读这些轻盈的短诗,来进入莎士比亚的世界。

CCTV10《读书》栏目主持人李潘荐书

一本小说,它在达到读者手里之前,会经历什么九九八十一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封面之下:一本小说的创作、生产与接受》,[美] 克莱顿·柴尔德斯 著,张志强 王翡 译

主持人:这是我们的第一本,第二本咱们读《封面之下》?《封面之下》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叫作“一本小说的创作、生产与接受”,那这个是不是很适合给出版人看?

王焰:这本书出来以后,目前在我们出版界读的人很多。它是文化社会学的著作。作者柴尔德斯以小说《贾勒茨维尔》为对象,讲述了一本小说的创作、生产和接受的过程。它是一本田野调查式的著作。

一个故事成为一部小说,这个过程一定是多重的。

在这本出版行业的田野观察中,作者克莱顿·柴尔德斯将带领读者深入幕后,追踪一本小说是如何通过这段旅程而改变的。在这段旅程中,柴尔德斯呈现了书之生命的方方面面,包括作家的创作过程,文学代理人的角色,编辑怎样决定出版哪些书,出版商如何建立名单,如何销售、存储和宣传图书,以及作家如何选择下一个主题,等等。柴尔德斯也关注书籍是如何被选上摆在书店前台的,为什么评论人和读者能从同一部小说中读出不同的含义,以及全国各地的读书会如何理解一部小说及其对他们的意义。

主持人:那您觉得对于我们中国的读者来说,读这本书,能够从中得到哪些比较重要的启发?

王焰:原小说《贾勒茨维尔》的作者叫尼尔森,她其实写的是她的家族故事,但她不是原原本本地还原她的家族故事,她更多的是把她的家族故事当做一个在美国内战背景下的历史小说来写。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的出版商做得非常仔细,征求了各方非常多的意见。尤其是营销者,比如这本书的定位如何,它的印量多少等。

主持人:而且我看这书上说,他们为了这封面前前后后是用了5种封面,然后来选择对吗?

王焰:对,因为在小说中讲到一个很重要的关系,就是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平衡。我们做书的都知道,书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会直接通过封面、装帧给读者产生直接的引导作用。

“读者经常推断我的作品中存在象征主义,但我并没有故意这样写。这些意见有时候令我烦恼,有时候很幽默,有时候甚至令人愉快,这表明读者的头脑与我的作品之间以创造性的方式在合作。”

读者能从小说中得到什么,这不仅仅需要阅读的能力,更取决于读者自身能为其赋予什么。读者将一个复杂的先验网络带到他们的阅读体验中:他们的偏好和品味,他们读过的其他东西,他们的自身背景和经验等等。

因此,同一部小说对不同读者来说实际上是不同的小说:一些读者喜欢而另一些读者不喜欢,一些读者认为这部小说有关爱与失去,而另一些读者认为它有关恐惧与暴力。对读者来说,他们能从小说中得到完全不同的意义,但这也暗示着,当涉及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时,这些事物本身可能并不存在;它们只是读者自身烙印的白板。

文学理论家阿尔贝托·曼古埃尔(Alberto Manguel)评论说,正是作者意图和读者解释之间的对话使阅读行为变得生动,因为读者的阅读能力超越了作者意图这一点让意见交换的发生成为可能。

在众多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唯独对《小王子》念念不忘?

或许对于我们大人来说,是因为我们正在期待着那一朵独一无二的玫瑰花,还有那一只狐狸。

《小王子(周克希插图本)》,[法]圣埃克絮佩里 著/绘,周克希 译/绘

主持人:第三本书《小王子》被称为是经典的成人寓言式的童话,那小王子其实有好多译本了,也有好多版本,您家出的这个版本它的亮点在哪?

王焰:我们知道《小王子》已经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即使在国内,它也有若干个版本。我们这个版本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首先它的翻译者是周克希先生,他是法语翻译大家。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周克希先生本来是数学家,他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教授,40多岁才开始进行翻译。

他的翻译成果非常辉煌,他翻译了很难的书,比如说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还有《包法利夫人》等。《小王子》是周克希先生非常爱的一本成人童话。所以他倾注了很多心血,他前面就翻过不同版本。但这本的不同之处是在于在这个版本里边所有的插图全是周克希先生自己画的。

周克希先生绘制的《小王子》插图

就如周克希先生所说:

“我作为译者,在翻译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译本出版后的许多年中,始终对作者的插图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但渐渐地也有了一些新的感受。我觉得,小王子的形象也许可以更生活化一些。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看到的小王子,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或漠无表情的形象,他跟一个五六岁的普通孩子一样有喜怒哀乐,只是他的情感更单纯、更透明,其中容不得一点杂质而已。另外在我看来,有些关节点,尤其是一些特别让人感动的段落,没有插图是一种遗憾。”

主持人:周克希先生译的《小王子》童话里面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词——“驯养”。“驯养”是周克希先生翻译出来的对吗?

王焰:是的,以前我也跟他交流过,我们觉得“驯养”这个词还是非常到位的。

他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人和人之间、人和动物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

因为“驯养”,小王子和那朵美丽的、娇弱的玫瑰花产生了这种特殊的情感。这也是小王子在看到5000朵玫瑰的时候,虽然它们都长得一模一样,但他心里边真正爱的还是小小星球上,有着四根刺的玫瑰花。

周克希,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任教期间赴法国巴黎高师进修黎曼几何。回国后一边从事数学教学,一边从事法语文学翻译。

部分文稿整理自央视《读书》栏目

制作:黄杨圆

关注并设为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