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海怪】二战中被炸毁的海龙有了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0年11月24日,148架德国轰炸机组成庞大的机群飞临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工业重镇布里斯托上空,然后投下了超过1万枚炸弹,城市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上千栋建筑被毁,200多人死亡。

图注:不列颠之战中飞抵英国上空的德军轰炸机,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注:轰炸后燃起大火的布里斯托尔城区,图片来自网络

在众多被摧毁的建筑中就包括了布里斯托博物馆及艺术画廊(BristolC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博物馆中众多珍贵的藏品被炸毁,其中就包括了一具编号为BRSMG Cb 2335的珍贵化石。

图注:今天的布里斯托博物馆及艺术画廊,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博物馆中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BRSMG Cb 2335属于一只大型的海生爬行动物,其化石发现于1846年,产出地层是蓝里亚斯组(BlueLias Formation)。由于化石保存的非常完整,而且非常像蛇颈龙,所以就在同一年,博物学家山缪•斯塔奇伯里(Samuel Stutchbury)描述了这具化石,并将其归入蛇颈龙属,命名为巨首蛇颈龙(Plesiosaurus megacephalu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注:蓝里亚斯地层,图片来自网络

到了1889年,英国的两位古生物学家因为巨首蛇颈龙的归入问题展开了争论,他们分别是理查德·莱德克(Richard Lydekker)和哈利·西利(Harry G. Seeley)。莱德克认为巨首蛇颈龙应该归入惊怪龙属,学名为“Thaumatosaurus megacephalus”;西利则认为惊怪龙属无效,他将其命名为菱龙(Rhomaleosaurus),所有巨首蛇颈龙应该改名为巨首菱龙(Rhomaleosaurus megacephalus)。莱德克与西利互不相让,巨首蛇颈龙的分类也陷入了僵局。

图注:古生物学家理查德·莱德克,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古生物学家哈利·西利,图片来自网络

之后时间一直来到了二战,化石因为德军的轰炸被摧毁,但是幸运的是研究人员早就对化石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进行拍照,而且还留下了三具铸模标本:NHMUK R1309/1310,位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TCD+b.47762a,位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地质博物馆;BGS GSM 118410,位于英国地质调查局。

二战结束后,古生物学家仍然以巨首蛇颈龙来称呼BRSMG Cb 2335。其实就在巨首蛇颈龙化石被发现和描述没几年,在莱斯特郡的蓝里亚斯组中发现了一具相似而且完整的化石,化石保存在纽瓦克博物馆(New Walk Museum)中。化石编号为LEICS G221.1851,它还有一个绰号叫“老熏鱼”(The Barrow Kipper)。古生物学家提出可以将“老熏鱼”作为巨首蛇颈龙的替代品进行研究,后来被否决了。

图注:绰号“老熏鱼”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注:博物馆中的“老熏鱼”,图片来自网络

2015年,古生物学家亚当·史密斯(Adam S. Smith)和同事经过严谨的研究之后确认巨首蛇颈龙是一个独立的物种,于是将其命名为巨首舛世龙(Atychodracon megacephalus),属名意为希腊语中的“ατυχής”(意为“不幸”)和“δράκωνe”(意为“龙”)。我在翻译的时候用了“舛世”二字,同本意不幸是一个意思。除了被摧毁的正模标本及三个铸模之外,还有三具化石也被认为属于舛世龙。经历了170年的波折命运之后,舛世龙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尽管已经独立,不过舛世龙与菱龙有着非常近的亲缘关系,在分类上也属于菱龙科(Rhomaleosauridae)。

图注:古生物学家亚当·史密斯(右)正与中国同行查看中华龙鸟的化

介绍了舛世龙的发现、研究和命名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它到底长什么样子。舛世龙外形有点像粗壮版的蛇颈龙,其体长超过5米,大脑袋、长脖子、胖身子、短尾巴,还有四个船桨一样的鳍状肢。舛世龙长了一个大脑袋,长度占全长的16%,这也是其种名“巨首”的由来,在它的大脑袋上面是一对目光敏锐的眼睛,嘴巴中则布满了长而锋利的牙齿。舛世龙靠着强有力的鳍状肢前进并且能够灵活的转向,以大嘴利齿攻击鱼类和海生爬行动物并将它们吞到肚子里。

图注:舛世龙的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舛世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发现化石的地层判断,舛世龙生存于距今约2.01亿年前,此时正值三叠纪与侏罗纪之交,而舛世龙是其生存浅海环境中的顶级掠食者,与它生活在一起的还有众多的海生爬行动物,包括了大名鼎鼎的鱼龙属(Ichthyosaurus)。

舛世龙的命名了结了古生物学的一段公案,因为战争而灰飞烟灭的海怪终于浴火重生!

参考文献:

1.Adam S. Smith (2007). "Anatomy andsystematics of the Rhomaleosauridae (Sauropterygia, Plesiosauria)" (PDF).Ph.D. Thesis, University CollegeDublin.

2.Adam S. Smith & Gareth J. Dyke(2008). "The skull of the giant predatory pliosaur Rhomaleosauruscramptoni: implications for plesiosaur phylogenetics" (PDF). Naturwissenschaften.95 (10): 975–980. Bibcode:2008NW.....95..975S. doi:10.1007/s00114-008-0402-z.PMID 18523747. S2CID 12528732.

文字编辑:江氏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