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如今,伍茂源已经彻底扎根在成都市蒲江县箭塔村了。

伍茂源与县箭塔村的缘分,始于2016年。彼时,时任成都市政协办公厅副主任科员的伍茂源听从组织安排,参加了成都市第三轮第二批精准扶贫帮扶工作,来到了箭塔村担任“第一书记”。

两年的扶贫工作结束后,伍茂源并没有离开箭塔村。2018年,他辞去了公职,从箭塔村出发,划起了乡村社区营造,创立了乡村创业孵化器。“一个乡村要发展和振兴,需要的东西远不是几个项目就可以满足的,留下一个可以深耕乡村、长期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人才团队是关键。”伍茂源说。

由此,如何让乡村振兴可持续、可复制、可负担,成了伍茂源思考的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吾乡乡村创业孵化器

贫困村有了“魔性”

文化自信带来发展底气

“这是一个有魔性的村子。”魔性,这是第一位新村民对箭塔村的评价。箭塔村是成都市第三轮第二批相对贫困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如何摇身一变成为让新村民着迷的村庄,背后转变的关键,就是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这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是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完成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的过程。箭塔村的社区营造,始于“箭塔年猪祭”的诞生。

伍茂源告诉记者,2016年,箭塔村借助扶贫机遇,村里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但如何获取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发展的难题之一。为了让村民们树立文化自信,他开始了文化溯源工作。

箭塔村地处南丝绸之路节点,诸葛亮“一箭退蛮王”的传说就是源自此处。通过翻阅古代文献,伍茂源列出了古代南丝路在村域内的走向,并制成了地图,帮助村民将村落文化梳理成具有可读性的村志《箭塔图志》,让村民更深度地认识了自己的村庄。

文化自信,带给村庄发展的底气和可能。结合乡村场景,伍茂源建议村民用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开发文创业态,把传统的猪神菩萨祭祀民俗改造为邀请城市人来村过年的“箭塔年猪祭”。乡村场景与节庆体验的创意融合,让箭塔年猪祭大获成功,吸引了近千名游客。

伍茂源对青年创客进行培训

带领村民自发打造的品牌

成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村民自己策划、组织、执行而成的结果。”在伍茂源看来,这种社区营造的工作方法,极大地锻炼了本土团队的能力,也为箭塔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根基。依托社区营造,箭塔年猪祭如今已经成为村里的品牌,每年吸引近5000人参与,并已成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初的筹备团队,如今成长为一个由36名村民组成的公益组织,成立了箭塔社区发展中心,长期开展箭塔村的社区运营和品牌宣传工作。村民们学会了独立运营公众号、拍网络短视频,还会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农产品……

通过箭塔村,伍茂源看到了村庄的更多可能,但这并不是直接复制的经验。“我们根据每个村子的特点,通过一村一策的方式,让村庄找到最适宜的成长模式,从而促进乡村集体和村民的共同成长。”伍茂源告诉记者,吾乡乡村创业孵化器已经服务100多个村庄,深度服务的也有20个。服务范围早已走出蒲江,来自邛崃、泸定等多个地方的村庄都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了乡村营造的路径。

社区营造带来的归属感

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乡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伍茂源(左一)和箭塔村的伙伴们

要让乡村看到希望,更要为乡村留下青年。吾乡乡村创业孵化器的另一个工作重心就是为有志参与乡村振兴的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它就是为解决驻村人才和在地人才面临的各种困境才出现的。”伍茂源表示。

目前,团队由7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组成,吸纳愿意服务乡村的青年创客,在箭塔村创客社区进行孵化。就在这两天,伍茂源刚刚和一个即将来箭塔村创业的年轻人长谈了一番,“他想来箭塔村开设一家文创餐厅,我们一起对各种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他表示,吃饭的问题一解决,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到村子里,形成越来越大、越来越完善的生态圈。同时,伍茂源也提到了一组数据,箭塔村现有46个创业项目,其中22个外地青年,56个创业者。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提到乡村创业年轻人时,大多数都是“回乡”,但广安人伍茂源却在异乡找到了“归属感”。伍茂源表示,这种归属感的由来,也正是社区营造带来的最重要的内容,“因为我参与了乡村的建设,我与这里的文化融为了一体,这里真的就成了我的家。”伍茂源表示,他也希望依托社区营造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吸引更多年轻人在村子里相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