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在做客董宇辉的直播间时,问了他一个问题:“知道为什么朱元璋,必须要除掉77岁的李善长吗?”董宇辉在旁边听了,摇了摇头。冯唐接着说道:“没有权力,再多的财富,你都留不住。”谁也不曾想到,几个月之后,冯唐的这段话,得到了印证。
李善长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还没有崭露头角时,就已经跟随他四处征战,出谋划策了。朱元璋还曾把李善长,比作是刘邦身边的萧何。
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封赏群臣,李善长不仅是当朝宰相,还被册封为韩国公。群臣之中,被册封为公爵的,只有6人。这6人之中,又以李善长的韩国公为首,足可见朱元璋对他的重视。
朱元璋猜忌心很重,当上皇帝之后,为了避免朱家的江山,旁落到别人的手中,诛杀了不少,当初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功臣。
晚年的李善长,主动交出了手中的权力,选择辞官保命。李善长急流勇退,和西汉的萧何自污名声无异。为何萧何能安度晚年,李善长最后,还是没能逃过被杀的命运呢?
朱元璋处死李善长的理由,是因为他参与了胡惟庸的谋反案。实际上这只是朱元璋找的一个由头,李善长根本没有造反的动机和理由。
李善长在朝中担任宰相一职,地位仅次于朱元璋,是百官之首。在功臣集团中,他也是得到朱元璋认可的第一人。
他的儿子李琪,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和朱元璋结成了儿女亲家,是皇亲国戚。和他关系亲近的亲戚,即便没有实权,也因为他在朝中的影响力,能得到一官半职,得到封赏。
放眼整个朝堂,李善长已经位极人臣,进无可进了。假设胡惟庸谋反成功,皇位也不是李善长的,冒着杀头的风险去谋反,对他又有什么好处呢?
因此谋反罪只是一个契机,真正的原因还隐藏在背后。首先李善长是安徽淮西人,在明朝还没有建立时,李善长就已经开始拉帮结派,在私下组建了一个淮西集团。
李善长有智谋不假,但此人小肚鸡肠,刻薄易妒。明朝建立之后,因为劳苦功高,他常常凭着功臣的身份,打击朝中的政敌和对手,淮西集团也愈发壮大。
晚年的李善长虽然已经辞官交权,但淮西集团依旧存在,并且仍然以李善长为尊。结党营私,这是朱元璋最不能忍受的事情。
李善长的自傲,不仅仅是对朝臣,对朱元璋也是如此。一次,朱元璋因为患病,好几天都没有去上朝。
满朝文武都在关心朱元璋的病情,即便是做面子工程,也要关心一下皇上。李善长却不以为然,不仅没有进宫探望,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说。
李善长辞官之后,大肆扩建府邸,甚至还私下里找过汤和,希望能从部队里,调一部分士兵,来给自己看家护院。
在朱元璋的眼里,李善长私下接触武官,已经触犯了他的底线,妄图把召集部队的士兵自用,这就是在蓄意培养私兵。
因为这两件事,朱元璋已经对李善长起了杀心,而李善长之后做的两件事,让朱元璋果断地出手了。
在朱元璋查办胡惟庸谋反案时,李善长的弟弟也牵连其中。看在李善长的份上,朱元璋免去了他弟弟的死罪,只是将其贬到了崇明。
对于朱元璋的法外开恩,李善长似乎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连一句谢恩都没有,甚至没有去面见朱元璋。
后续查案时,有人举报,胡惟庸曾联系过李善长,并向他道出了谋反的打算。李善长虽然没有参与,但是也没有第一时间告发胡惟庸。
李善长做的桩桩件件,都被朱元璋记在心里。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就在担心,自己的孙子压不住这些功臣。
所以他不惜大肆屠戮功臣,就是为了给孙子铺路。像李善长这种居功自傲的臣子,甚至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更何况是年轻的朱允炆呢?
朱元璋绝对不允许,有人质疑,甚至妄图推翻皇权。即便是李善长本本分分,安生地过自己的退休生活,恐怕朱元璋也会找出其他的理由,将其处死。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历朝历代的臣子都是如此,功臣能落得个善终的下场,已实属不易。而冯唐对董宇辉说的那句话,在现代职场也依旧适用。
相比起财富,权力对人的诱惑和作用,都是更大的。否则为何数千年的时光,有这么多人在追求权力的道路上,前仆后继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