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上看一个视频,挺有意思的。小女孩用英语和大人交流,逻辑很清晰,讲得是国外有什么大型企业,国内有什么,并做了对比。最后得出结论,差距还是有的,我们得加油。

原本按照这个套路,接下来就是被骂的流程。崇洋媚外嘛,凡是不夸的,就一定是不爱的。

不过拍摄者或许有预警,最后一句峰回路转,意思是有差距得弥补,还要将来靠你们这些小朋友啊。小女孩说“必须的”。

这样一收尾,虽然指出了问题,但是也表达了立场,就不好再去骂别人媚外了。

然而有趣是拍摄者虽有意“防守”,仍防不住大量神奇的逻辑。不能骂你“指出不足是奴颜婢膝”,还不能教育教育你“千万别数典忘祖”吗?

评论里出现了一些其他角度的奇葩内容,“英语这么好,肯定在国外吧?这样的小孩以后怎么可能愿意回来作出奉献,建设自己的祖国。”

“为什么要用英语交流呢,父女俩不是都会中文吗?”

“希望孩子说到做到,别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有了成绩,要立刻回国。”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些是没毛病的,但事实上,这些人是有毛病的。他们看到别人优秀的地方,第一反应是找角度证明自己也不差,甚至更优秀。如果证明不了,那就从其他角度来找“别人其实也没那么好”,哪怕逻辑上牵强附会也在所不惜。

可倘若到这一步了还不行呢?这时候他们就要开始转移问题了。有能力的人没有奉献精神,不愿意发光发热。

总之,自己一定是好的,“我们”一定是强的,如果不好不强,问题出在乙方。

那他们自己为什么不去奉献,不去发光发热呢?

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有几把刷子,发不了光也发不了热。

换句话说,这才是最自私最不要脸的,各种阴阳怪气废话连篇,表达的所有内容的核心只有一个:别人应该散发光和热,奉献自己,照亮我们。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拥有如此毫无逻辑的逻辑?这个答案,很简单。

如果你说某位企业家应该把一部分身家奉献给自己,那么所有人都会问你是不是有病。可如果你说某位企业家应该把一部分身家拿出来造福社会,其中一些人就会开始犹豫。当你说这位企业家能有今天全靠大家的支持,犹豫的人慢慢变成了赞同。你若再给他加上一些西方、日本的元素,那么赞同的声音将开始无限扩大……

这两天央视网发了个视频,深奥古镇一名老人敞开了自己家的古宅大门,让游客免费参观。然而几名游客却对老人的房子指指点点,说老人不会照顾这些古老的建筑,弄得很难看,应该把房子上交给国家。

另一名游客听不下去,就反驳了几句。也被前面那几人骂是“觉悟太低”。

你看这种人就很“聪明”,他说的不是“给自己”,而是上交国家。
你若是反驳,那么他就能站在一种精神高度上斥责你“觉悟低”。什么是觉悟低?说白了意思就是“你这人咋这么没有奉献精神呢?”

回馈和感恩原本都是很好的东西,但当你把它变成理所当然,甚至加上“不这么做就显得卑劣”的半威胁性质时,人们就会开始抗拒。

当他们说你“本就应该捐给社会这么一笔钱”时,你很可能会把伸出去的手再次缩回来:本来就应该?凭什么?

而那些正准备把手递出去的人,也同样会开始犹豫,犹豫是否值得。

究竟是哪一批人在进行破坏,其实已经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