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海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第一小学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摘 要: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重视。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基于新时期劳动教育内涵设计综合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扮演必要角色。本文主要分析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下,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为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三方协同;劳动教育;小学生;实践

引言: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劳动教育在新时期富有新的内涵,关乎学生可持续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提供便捷的同时也让人们忽视劳动的重要性,在教育中缺乏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教师要联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筑造劳动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完善劳动教育课程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具有一致的教育目标,共同为学生的劳动素质发展提供资源与空间。劳动教育在学生能力发展,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关注和努力。劳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开展系统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1]。由学校牵头,家庭和社会围绕小学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劳动教育要求完善制定劳动课程内容,设计劳动教育活动。

教师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讲授者,学校安排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进行授课,在课堂上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劳动知识,组织学生完成劳动课程的学习与问题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作为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好榜样示范,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学生了解劳动的内涵与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家长与社会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各自的力量,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扮演引领、合作角色,与学生一同学习劳动课程知识,启发学生智慧,发展学生能力。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劳动校园活动,比如参与植树、美化校园、劳技比赛等,让家长在活动中与学生一起应用劳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知到劳动的重要性。学校借助社会的力量组织学生参与义务劳动、公益活动等,在参与社会活动,奉献个人力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劳动意识。

二、健全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开展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扭转对劳动的偏见,在三方协同下重视劳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同时融合其他学科教育,挖掘不同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借助跨学科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

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思想会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产生深远影响。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配合教师进行劳动教育活动。利用家庭场所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提升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学校在家庭、社会力量的帮助下扩宽劳动教育渠道,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劳动教育资源与劳动案例,协调学生在劳动意识与劳动行为之间的偏差,促使学生言行一致,良性发展。

三、丰富劳动教育资源

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家庭的力量不可忽视。家庭具有生动的劳动教育情境以及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教师与家庭协同构建劳动教育场景,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活动,比如打扫卫生,收拾房间,归纳个人物品等。在参与家庭劳动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明确家庭成员的责任分工,学会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关心他人。

社会是学生离开学校和家庭之外的复杂生活环境,需要学生努力适应并且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以提供更好的生活[2]。社会可以利用的劳动场景与劳动资源更加丰富,学校与社会合作,在社区组织下带领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社会义务清扫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承担责任,培养学生认同感与责任心。在不同职业体验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形成对职业的正确认知,树立正确劳动观念与职业观念。

四、拓宽各方沟通渠道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校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在沟通互联中丰富学生学习劳动知识的内容,拓宽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借助微信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为家长推送与劳动教育有关的优质文章,转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偏见认识。借助即时通讯工具,教师与家长实时沟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为学生推荐优质视频,引导学生观看、思考视频中的劳动行为与现象,引发学生深思。

不同职业的社会人员在学校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以自身的职业环境和职业道德、职业内容等身体力行告知学生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在校园开放日等活动期间,学校邀请家长、社会人员到校参与活动,监督反馈评价学生的劳动行为,讨论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五、建立劳动评价机制

在小学劳动教育中,配套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能够推动劳动教育水平提升,落实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目标。学校邀请家庭、社会成为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主要参与者,共同制定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内容与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行为以及学习状态等进行客观评价,在多元评价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期的劳动评价机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劳动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劳动行为,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等评价有助于劳动教育质量提升,有助于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劳动教育中,小学存在着缺乏劳动教育意识,劳动教育空间与资源不足等问题。劳动的形式和内容是多元丰富的,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要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掌握劳动技能,发展劳动精神。新时期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各方力量,为学生提供劳动学习的平台,在三方协同下建立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拓宽学生接受劳动信息的来源,借助三方评价反馈学生劳动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俊.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4,(01):90-92.

[2]刘玲. 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下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J].智力,2023,(1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