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上,毛主席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了多场经典战役,比如红军时期的四渡赤水、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毛主席早在青年学生时期,就已经显露出非凡的领导和指挥才能。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就曾以200名手无寸铁的学生,成功地将3000余人的北洋军集体缴械,完全可以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时间回溯到1917年11月,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战火连绵的混乱时期。在护法战争中,傅良佐的北洋军被桂系的谭浩明击败,带领残兵逃往湖北。同为北洋军阀第八师的王汝贤部队,也从湘潭、株洲等方向朝长沙溃败,更为致命的是,其中一支3000人左右的混成旅已经逃到了长沙城外猴子石一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此时的长沙正处于“无政府状态”,城内根本没有部队驻扎,只有几百名警察。这支北洋军的到来,让长沙城陷入了危机。长沙的市民们人心惶惶,生怕战火会波及到城内。

为了避免古城长沙生灵涂炭,年轻的毛主席毅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用学校里的两百名学生军,去对抗这支3000多人的北洋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之所以敢于提出这样的建议,并非一时冲动。他深知,城外的北洋军进抵长沙城附近后,就一直徘徊不前,显然是对城内的情况一无所知,担心桂军已经秘密进驻长沙,因此心存畏惧。此外,这支北洋军是溃败之师,战斗力和意志力都已大打折扣。

不过,正是因为是溃退之师,威胁才最大。这样的部队军纪散漫,一旦摸清了长沙城能的情况,肯定会长驱直入,烧杀抢掠也多半不在话下。到时候,长沙的百姓极有可能要经历一场浩劫。

基于对这些因素的精准分析,毛主席认为,可以也必须运用心理战术和智谋,战胜这支溃退之师。因此,才提出了用学生兵对抗正规军的惊人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执行这一计划的过程中,毛主席的操作堪称“神来之笔”。面对已经向长沙行进的北洋军,他利用黑夜的掩护,带着200名学生兵和借来的100名警察,利用枪声、锣鼓声、亮带有“粤”“桂”等字样的灯笼等,制造北洋军已经被包围的假象。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又命人喊话,只要缴械投降,就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还能得到遣返回家的路费。

本就军心涣散的溃军,得知被包围后,早已成了惊弓之鸟,心理防线已经彻底崩溃。再加上他们当兵本就为了混口饭吃,得知投降的待遇还这么好,自然不愿意再拿枪战斗。于是,在毛主席的巧妙布局和心理攻势下,这支3000人的北洋军最终缴械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次战斗虽然没有硝烟和战火,但却是一场典型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心理战。毛主席不仅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勇气,更在谋略和细致老道的处事方式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的斗争精神和深厚的为民情怀,也在这场战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毛主席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展露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略远见。他擅长观察分析时势,比较准确地把握敌我双方态势。同时还擅长读人心、揣摩对手心理,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制定战术策略。这些特质,正是他日后成为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带领人民军队取得辉煌战果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