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解放战争起决定性的三大战役中,随着淮海战役结束,平津和谈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国军的失败已经是无法避了。虽然此时西北和长江以南还有将近200万军队,但谁都知道,现在的国军已经是秋后的蚂蚱,我军解放全中国仅仅是时间问题。

此时国军还剩200万大军,和千里纵深的长江防线,为何却要说他们败局已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是,战力堪忧的200万

在说国军这200万大军之前,要知道的是这200万大军里面的成分,实际上这200万大军,还包括了大量后勤、学校和直属机关部队,以及羸弱对战场帮助几乎为0的海军和空军,这些军队杂七杂八这加起来起码有50万人,实际上能用于机动作战的部队也才146万(数据来自刘统《决战:华东解放战争》)。

而且这些部队作战是真的很勉强,基本上都是一些三流和莫流动部队。

一方面在解放战争和大决战过程中,国军的精锐主力基本已经损失殆尽。

五大主力在大决战中全部让我军包圆,28个美械和半美械硬核桃部队只剩下的8个(中央军:第1、2、20、28、52和54军,桂系第7和48军),而且这7个军中52在东北被打残再次重组,第1军在西北多次被彭总重创。而反观我军呢,装备达到了国军上述部队标准的有50个,甚至于3野和4野的王牌主力军,一个军装备要超过上述国军2-3倍。

装备悬殊都是其次,更为重要的是部队的作战素质。在大决战后150万精锐国军被我军消灭,后续补充的兵多数是抓壮丁编练过来的,有的人甚至都没摸过枪,听到炮声都会直哆嗦。而反观我军不同,这些部队都是打过硬仗的队伍,老兵居多,打仗起来的战术配合得当,特别是一些连排干部的都是从战火血海中走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这200万国军都是隶属于不同派系相互间矛盾重重。

在这200万国军中,有宁沪杭地区的汤恩伯集团,华中地区的白崇禧和陈明仁集团,准备退入西南的宋希濂集团,关中和汉中的胡宗南集团,以及西北二马。除了这些可以调动的之外,还有就是被我军团团围困的绥远董其武和太原阎锡山集团。

在这些部队里面,西北二马和胡宗南貌合心不和被彭总一直拖在西北,阎锡山和董其武在我军的包围圈中,覆灭是早晚的事情。而华中白崇禧和李宗仁组成的桂系,在三大战役之后就在美国人的支持下步步紧逼,甚至取代老蒋。因此真正意义上能听从老蒋指挥的国军部队仅仅是汤恩伯、宋希濂、胡宗南,以及远在的宝岛的陈诚,这些部队加起来不足80万人。

因此别看这200万国军,看上去很唬人,实际上还有战斗力的确是没有几个。换句话说,真要有战斗力,渡江的我军就不会一天前进100公里,3天就打下南京总统府。

其次是,老蒋内外四面楚歌

正如上面说的,国军内部四分五裂,国民政府在当时也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老蒋面临着内外困局的局面。

在内部,因为一系列的战败,老蒋的嫡系全部葬送在东北、华东以及三大战役中。而军事上损失惨重,也让一直在老蒋高压下生存的地方派系们逐渐抬头,陈济棠和余汉谋联合薛岳在广东搞事情,西南的刘文辉、邓锡侯和卢汉也要谋求自治。

而在这些地方派系里面,桂系也是在不断的夺权步步紧逼。在1949年初,在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支持,下李宗仁和白崇禧开始逼老蒋下野,军事上白崇禧摆出了一幅你敢不下野,我就带兵撤出华中和湖南回广西老家,长江防线你们中央军自己玩的架势。而在外交上,李宗仁拉着的上海的国军原老于右任和张治中等人,开始和我我军联系在北平展开会谈。而在桂系逼宫中,老蒋不得已被迫下台,在会上老蒋还想挽救说道:

“我是决定下野的了,现在有两个方案请大家研究:一是请李德邻(宗仁)出来谈和,谈妥了我再下野;一是我现在就下野,一切由李德邻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他的言论却没有得到孙科等人回应,大家都在默认等他下野,而看到人走茶凉的老蒋,气的说出了一句话“我现在不是被敌人打倒的,而是被自己人做掉的。

当然内部人敢于逼宫,主要在于背后的盟友老美对老蒋已经失望透顶了。在1949年孙科拜访司徒雷登的时候,这位驻华大使就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立场,说出“作为美国大使,不便干涉中国内政,但就个人来说,确实衷心赞助议和。”这句话也默认了他们将弃老蒋而去,并在公共场合为李白二人站台,司徒雷登还让自己的私人秘书告诉孙科,想要的和我军和谈的前提是老蒋要下野。

大使这么说,总统代表的巴大维也对老蒋很失望,巴大维建议停止对国军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并撤回顾问团,巴大维甚至说,来了中国这么久,老蒋失败的每一场战役都不是在缺少武器装备作战中失败的,言语之间多少显得有点无奈。

因此想要靠着内部矛盾重重的国民政府,带着200万的残军守住千里长江防线,无异于异想天开……

最后,是我军不仅军事优势

其实这200万国军守不住东南半壁的原因还在于,我军已经不止在军事实力上形成碾压,在其他方面也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在统一江北之后,我军已经截断了江南国统区煤炭等资源的供应渠道。这些能源物资的断供,基本上就可以宣告江东南地区工业的熔断。工业不行,其他行业也不行,由于法币和金圆券的贬值造成的国统区金融危机让上海等城市的经济状况和市场供应日趋恶化。粮食、煤炭、汽油储量日减,奸商囤积居奇,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因此即使我军不过长江,在没有国际援助的情况下,国统区的经济矛盾只会越来越差。

而在国统区经济快要崩溃的情况下,我军也展示出了自己的气度和格局,不仅积极援助国统区经济,如让上海轮船运送30万吨面粉到秦皇岛港,换取10万吨开滦煤,还积极恢复南北通航,而且要恢复电讯、邮政和银行汇兑的正常往来,这一正一反,也彻底让江南地区的群众投入到我军怀抱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经济优势之外,国军包括老蒋在内,实际上在渡江战役之前,心气就已经泄得差不多,老蒋甚至沮丧说 :

“我们自黄埔建军以来20多年中,遭受过许多挫折,但从未失败到今天这样的严重。为什么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会弄到今天这个地步呢?个师甚至一个军,一被包围,只有几个小时或顶多一天工夫,就被完全消灭了。但抗战胜利后,很多部队完全丧失了这种精神,许多中上级军官利用到各大城市接收的机会,大发横财,做生意、买房产、腐败堕落,弄得上下离心,军无斗志。这是我们军事上失败的根本所在。”《文史资料选辑:宋希濂回忆录》

所以,三大战役后不仅是军事上我军占绝对优势,就连在经济和士气上,都已经形成优势,就这样国军拿什么来翻。

雨田君说

很多人看到国军在大决战后还有200万大军,却不知道在渡江战役中,这些军队组成的防线,却是和纸一样不堪一击。当时我军和国军在渡江战役前,已经不仅仅是2:1兵力对比的差距了。一堆士气和装备都很差的残军,再加上已经四分五裂的内部,拿什么和士气高昂的我军作战?#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