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曾经有过一些报道,称: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大坝,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引起了一些负效应、以及当初论证时未能充分估计的一些后果。

同时、近年来,也有不少人、将一些原本不是三峡工程导致的地质或天气灾害都归结到三峡工程上。有些人甚至主张要将三峡工程炸毁,说当初项目论证时、就有很多专家不同意上马。

2011年05月,《东方早报》就相关的一些事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实施“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的组长沈国舫。

沈国舫说:“要反对的人都是搞生态的,不是搞水利的,最后有没有不签字的?是有,而且是我很尊重的人,但是就一个。真正的挂牌专家说‘我不签字’的,就这一个,就是侯学煜。他是当时的院士,学部委员。”

1912年4月2日,侯学煜(yù)出生于安徽省和县历阳镇。侯先生一生研究土壤、研究植被,是著名的植物生态学家、地植物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侯学煜
侯学煜

按沈国舫的说法,当时还有一个不是院士的、来自北京大学的生态学者没签字,名字叫陈昌笃。陈昌笃(dǔ)后来回忆说:“(1988年初的某天)上午由水利部派来的人念读报告,报告的核心思想就是三峡工程实施的必要性,至于不利影响当时认为都是可以控制的。”

“下午专家组进行简单的讨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专家签名,以作为该重大项目最终获得决议通过的依据。”

当时,与陈昌笃邻座的是他的导师、侯学煜。陈昌笃说,侯老在听完报告后突然起身,以下午有会为由,欲先行离开。深知侯学煜想法的陈昌笃随即表示,侯老年岁已高,需要人搀扶下楼,便陪侯学煜一同离开,此后就没再回到会场。

后来,侯学煜曾就三峡大坝的项目指出:“建坝后,沿江两岸的密集人口,势必要扩大到山坡上找出路,于是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有增无减,随之土壤侵蚀,贫瘠化的现象加重,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强度加剧,泥石流、滑坡、干涝灾害也日益加重”。

这个问题本身,完全超出了如去的知识范围,故不便说三道四;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侯先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拒绝盲从的性格,这是一个做研究者最可贵之处。

根据如去的了解,侯先生还提出“大农业、大粮食”的观点,大力倡导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起:侯学煜、徐仁、殷宏章、陈焕镛

1963年,侯学煜与姜恕、陈昌笃、胡式之等人合写了《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一文,主席和总理看后、指示加印4000册分发各省领导参考学习。

就是在这篇文章中,侯学煜首次提出了“大农业”的思想。后来,他针对片面强调“以粮为纲”产生的问题,又向中央呈送《怎样解决十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提出了“大粮食”观点:凡食物都应该称作粮食,花生、豆类、水果、蔬菜以及蛋、奶、鱼、肉、虾等都是“食物”。

根据这一观点,他认为农业经营不能限于禾本科粮食作物,而应包括农、林、牧、副、渔,即“大农业”。基于此,他还强烈反对毁林开荒、滥垦草原、围湖造田、围海造田、填塘造田。这种观点,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为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1991年4月16日,侯先生因病逝世于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此去经年,如去愿老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