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14日,春雨过后,鲁山县熊背、下汤、赵村等柞蚕绿色高质高效养殖园区,柞树枝芽在春风中承载着蚕宝宝,孕育着春山的奥妙,蚕农们忙碌着把蚕宝宝撒满山坡,期待着春的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现在看到的是刚刚收蚁的蚕宝宝,现在黑黑的像蚂蚁,所以叫蚁蚕,过两天会蜕变成金黄色的幼蚕,很神奇吧!蚕宝宝经过四眠五龄一次次蜕变,最后吐丝结茧,那时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一春的付出就可以变成真金白银啦!”蚕农赵亮兴高采烈的边撒蚕边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的整体形势非常好,中心党组和蚕业工作站做足了功课,迎接春蚕的上坡。蚕上坡前我们用无人机对蚕坡进行了全面的消毒,同时严把蚕种质量关,并且对蚕农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培训,确保春季柞蚕的丰收。”县蚕业生产股股长郭亚光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了解,4月8日第一批蚕种进入蚁场,4月12日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研究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朱绪伟,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工会主席、研究员潘茂华,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科科长、研究员张耀亭,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柞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杨新峰在副县长于韶伟,政协副主席陈延庭陪同下,对鲁山熊背、下汤、赵村柞蚕绿色高质高效养殖园区生产状况进行了全面了解,不仅送来了最新的养殖技术,并为蚕农送来了生产物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多措并举,在国家蚕桑体系科学家们的大力帮助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逐渐恢复柞蚕放养面积,与2023年同比增长20%, 购置无人机两架,解决了蚕坡消毒生产力不足问题,与贵州蚕业科学研究院合作进行种子异地复壮,优化种子质量。对国有蚕坡科学规划,留桩放拐增加载蚕量,对蚕区道路进行规划,带动乡村游市场,神仙蚕、蚕蛹、蚕蛾也成为了地方特色美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鲁山县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柞蚕之都”,被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组、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河南省丝绸文化之乡”并成立河南省丝绸文化研究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年之季在于春,经过一冬的孕育,蚕宝宝终于上坡了。接下来的一两个月,我们将联合国家蚕桑体系科学家们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科技兴蚕为动能,着力培育优质蚕种,放大“一根丝”富民效应,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联合企业发挥“公司+合作社+工厂+蚕农”贸工农一体化优势,与蚕农抱团发展,实行保护价收购,“二次分配”让利蚕农,增强蚕农的养殖热情,有效保障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稳步提高。”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贺贺说。(马进伟 梁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