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37度暖爸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其精髓的部分,但也有时代属性,有些内容,或许并不适合当下的时代。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段话,选自《孟子·告子下》,只要有初中学历的人,应该都背过。

大意是: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忍饥挨饿,受尽贫困之苦,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认为,这段论述,有其时代属性,并不符合当下育儿的环境,与之相似的还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话,可以作为面对挫折时的激励,但不能作为一项必须存在的育儿标准。

在孟子的时代,经济、文化、社会生产力远不如现代发达。读书、学习这些能增长智慧的方式,并不是普通民众可以随意获取的资源。

因此,人们要想有所悟,必然会经历一系列的困顿,即便是经历了重重挫折,还得要看这个人的悟性够不够强。

除此之外,这段话还包含了成功必须吃苦的必然性结论。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吃苦,是不是意味着一定不能成功?

就现代社会而言,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吃苦=必然成功的观念,其中也包含有自恋的成分。

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哪个不苦?他们的努力,一定会获得社会标准的成功吗?

吃苦、困顿、挫折,应该是不得已、不得不承担、忍受,而不是必须要。

如果,父母秉持着这样的观念教育子女,也会出现偏颇。

我从事教培行业近二十年,见过有的父母教育孩子:“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如果不吃苦怎么能学习好?”

这种所谓的吃苦教育,会将孩子带入一个误区:只有吃苦才能学习好!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个叫鹏的同学,一副人畜无害的憨厚。

初中三年,考试成绩基本在后十名徘徊!

每次老师提起他都会说:“你们要都像鹏一样努力,我肯定不说你们!人家爸妈都说了,他每天12之前没睡过觉。”

鹏是个笨蛋吗?我从来不这么看。

男生一起去游戏厅打游戏时,鹏在游戏上的表现跟学习成绩相比,大相径庭!

当无效的努力被鼓励、标榜,孩子或许会失去思考、反思、内省的能力。

然后用战术上的努力,掩饰战略上的懒惰,表现出父母期望的行为,成年后,对于唾手可得的成功也难以相信。

其次,父母过分强调吃苦的必要性,是在教会孩子凡事做内归因,忽视外部客观因素。例如《骆驼祥子》,他只是想拥有自己的一辆车,到最后依然没有如愿,他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谓的吃苦教育,也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隔离。

我的父母,赶上了上山下乡,也赶上了下岗,从头再来。

他们是真的苦!!

我记得,好像是上初中吧?暑假。

他们去赶会(参加集会、庙会),兜售一些内衣袜子,补贴家用。

在他们回来之前,我做好了饭,晾好了水。

满心以为,这次肯定不会挨骂。

我开门接过他们手里的东西,摆上饭菜,边吃边看着电视,爸爸坐在餐桌前瞪着我:“你爹你娘忙活一天,你看你在家多高兴!”

哈哈~~这场景熟悉吧?

当我难过、不痛快、辛苦时,作为孩子,你也必须不能快乐,以此来表示对我的认同。

如果父母没有足够强大的人格来支撑自己,在快乐这件事上,绝对不允许孩子独自一人享受。或者说,父母根本不允许孩子体验快乐的情绪。

下面的场景你或许很熟悉:

当你玩得正HIGH时,父母会说:“作业写完了吗?”

当你庆幸寒暑假,终于可以放肆实现自己玩乐的“梦想”时,父母会说:“期末考了多少,心里没数么?还一天天就知道傻玩?你看看......”

挫折、困顿、吃苦,也从来都不是提高孩子耐挫能力的增补剂。

就好像寒冬腊月,你回到家就能享受着暖气提供的温暖,吃着热气腾腾的食物,当你积攒足够的热量后,再次出门才能抵抗严冬的寒冷。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余华《活着》

我特别希望你对这篇内容没有共情,那说明你很幸福、快乐,也说明你的孩子拥有人格强大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