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淮安文通塔,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谨以此片纪念文史老人何杰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通塔究竟建于哪一年,其实一直都有争议,《山阳信今录》说文通塔建于魏黄初元年,康熙《淮安府志》上说建于晋大兴二年,《茶余客话》上说建于晋盛于唐,老淮安人在介绍这座塔时,他们选择了最近的唐朝。

似乎老淮安人对待文史态度很谦虚,他们在文通塔大修中,在塔的外墙方洞的第六层中,意外地发现了宋太平兴国期间的《重修文通塔记》碑刻,有了这块宋代石碑的兜底,选择最近的唐代就好像给文通塔加了双保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对待历史,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太谦虚了,反倒显得我们对文史考证不那么专业,也会被别有用心的人趁虚而入,不然这个本该成为淮安历史封面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怎么会不如那个二层的清江浦小楼呢?

假如文通塔果真为唐朝所建,那么我们这个城市曾经经历的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段盛事就无处安放了。仁寿二年(602年)四月八日,这一天正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日,楚州城早已焕然一新,人们倾城而出,夹道迎奉佛骨舍利子在文通塔的安放,队伍在楚州刺史及境内官员的引领着下,宝盖云集、旛幢招展,梵音和雅,由僧人组成的队伍,手捧封有佛骨舍利的琉璃盛金瓶缓步走来,善男信女们匍匐跪拜,这个仪式在全国51个州同时举行,正午时分,将琉璃盛金瓶入于铜函石函,一时起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段历史,隋朝侍郎王邵在《舍利感应记》中作了记录,楚州官员上表朝廷:“楚州舍利当行道日。野鹿来听鹤游塔上”。之后,文通塔、镇淮楼、龙光阁一线成为了淮安的龙脉所在。

如此灵验,那么这是谁的舍利子呢?根据《法苑珠林》记载,这是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金光明经》舍身品第十七卷:‘舍利者,乃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汝等今可礼是舍利。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如此佛教盛事,他比不比得过国师塔临时陵墓呢?

虽然历史上文通塔经历了多次重修,但是我们目前只发现两块《重修文通塔碑记》,上图是嵌在文通塔墙上的清咸丰年间的《重修文通塔记》,解放后,文通塔又先后经历了三次大修,然而我们却没有文字记录,为了不留遗憾,我们寻访到了两次大修的亲历者,拍摄了现代版的《重修文通塔记》。

何杰,可敬的文史老人,他在七、八十年代,参与了韩侯祠、镇淮楼、关天培祠和文通塔的修缮,他还是吴承恩父亲墓地的发现者,在我们刚刚完成口述史的记录后,何杰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甚至还没来得及看上一遍这部口述史,因此这种抢救性地挖掘历史就显得尤为珍贵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标题说淮安人不知道的秘密,当然我们这篇文章就全是干货了。

文通塔苑匾额的故事:“文通塔苑”四个字为书法大家武中奇所题,由于八十年代,人们的认知相对保守,主管修缮的文教局领导没有让武中奇在匾额上落款,直到九十年代后,才由园林管理处的陈克宏副主任自己爬上去补全题字。再说这块匾额的石头,取之于泮池附近的文渠沟上,当时被周边群众用于充当淘米、洗菜的垫脚石,当何杰和王文韶校长带领工人用撬扛撬起这块石头时,他们惊呆了,在这块石头的正面用正楷写着“云路阶昇”四个大字,这应该是淮安府学建筑中遗落下的石碑,至少这是块清代的石碑,为了保留这块文物,何杰嘱咐当时刻石的徐石匠,在石头的反面刻字,并小心翼翼的用报纸护住了“云路阶昇”四个大字,把它砌在了文通塔的门楣上,也为文通塔留下了一段佳话。

文通塔苑前石鼓的故事:门当又叫石鼓,文官用方形的“门当”,武官用圆形的“门当”,民间认为门当可以避邪,文通塔的这对门当来之于上坂街的楚元王庙,楚元王名叫刘交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楚王韩信被废后,刘交继任楚王,淮安曾有歌谣:“射阳九里十三墩,不知谁是楚王坟”,说的是刘交可能葬在淮安一带,淮安区的茭陵也因此得名。直到徐州发现了楚王墓,所以有时候史料必须要有考古去印证,历史不能由一千年前的古人去猜测二千年前的故事,更不能把猜测当史实。言归正传,据何杰介绍,当时国家文物普查人员看到这个门当时说,这应该是隋朝的文物,究竟真相如何,建议文物部门能够进一步确认。

文通塔苑地宫的故事:陈克宏,淮安区文化旅游开发中心副主任,他是淮安区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参与者之一,对历史名城有着更深的感情和认识。陈克宏参与了九七年文通塔的大修,他说在勺湖清淤过程中,发现水下二米左右,有路的痕迹。可见随着日月交替,斗转星移,淮安也在长高,而且按照古代塔的式样,塔应该有回廊,有阶梯,原来的文通塔底座不可能这样光秃秃的,淮安由于多次发水,泥土不断淤积,文通塔至少有二层埋在了地下。希望有一天能够恢复到唐以前的样子,也希望有一天能够打开地宫,让文通塔的秘密能大白天下!

谨以此文致敬文史老人何杰,致敬所有为淮安文史做出贡献的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