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是非常有意思的历史事件。从前期的实力对比看,项羽坐拥40万精锐之师,而刘邦只有仅仅10万人,应该说项羽优势巨大,但结果却是他被刘邦逆风翻盘,最终落得个兵败乌江自刎的下场,结束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项羽为什么会在“楚汉之争”中落败刘邦,可谓众说纷纭。特别是近年来受影视作品的影响,项羽塑骁勇威猛、重情重义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刘邦展示在荧幕前的则多是无耻下作、不守信用的形象。这让很多人认为,项羽败给刘邦就是因为为人太过直率、讲义气,从而被刘邦钻了空子。

但事实上,项羽之所以斗不过刘邦,怎么可能是如此简单的原因?其实从战略眼光、识才用人、体恤民情等方面来看,项羽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对比之下,刘邦显然做得更好,更适合做天下之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项羽缺乏政治和战略眼光,这也是最为致命的缺点。在秦王扫六合几十年后,大一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项羽却还固执地向想恢复奴隶社会时期的分封制,迫切想要恢复楚国故地,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放在现在就是实实在在的分裂国家行径,自然得不到大众的支持。

此外,在一些关键决策上也看得不够长远,不能很好地把握局势、扩大胜势。比如,在彭城之战,项羽打败刘邦后,没有选择乘胜追击,一战定乾坤,而是选择了东归,最终养虎为患。这也正是为什么伟人会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失去民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项羽做事冲动欠缺深思熟虑,而且还承袭了战国时期的秦楚仇恨,实施了屠城滥杀、火烧阿房宫、斩杀已经投降的秦皇子婴等错误决策,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一直做着楚国故地的旧梦,并没有把楚地之外的子民视为自己的子民,而且还让想要归顺于他的各方势力望而却步,丧失了政心民心。单单依靠穷兵黩武,统治是断然不可能长久的。而反观刘邦,则善于团结和利用各方势力,特别是入关中后,则是与民约法三章,赢得了民心,自然也就稳固了统治的根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羽不善识才用人,也是一个大问题。刘邦的知人善任不同,项羽缺乏识人的慧眼,容易凭个人好恶来选拔人才。纵然“千里马”就在帐前,可项羽偏偏不是那个“伯乐”。韩信、陈平等人才都曾在项羽麾下,但因无法发挥自身价值而转投刘邦。他还亲信项伯等亲属,却远离了有能力的范增,好在范增对他足够忠心,没有走到叛离他那一步。

此消彼长间,人才的优势已经完全站在了刘邦这一边。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没有人才的支撑,项羽台面上的实力虽然强大,但也不过是“纸老虎”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项羽性格上还过于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过分的自负,让他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鸿门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内心上讲,他也有除掉刘邦的想法,要不然也不会把刘邦约到鸿门去。但到了真正该下决心的时候,他又显得犹豫起来,特别是对于范增的苦苦相劝,他又不予理会和采纳,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相比之下,刘邦虽然个人能力不是那么的突出,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纳谏,能够虚心接受谋士们的建议,汇聚了众人的智慧,决策自然就会更加合理可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历史的选择绝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只能说,项羽败给刘邦,真的输得一点也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