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系列战略失误之后,阿里巴巴集团正在对其业务进行重新定位,将重心回归到其核心的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领域,并对其重组计划进行了调整。这家电子商务巨头正在通过改善购物体验、投资人工智能以及加强海外推广来寻求重获动力。

2020年底,阿里巴巴收购了大润发母公司永辉超市的控股权,支付了280亿港元(约合36亿美元),希望通过线上线下购物的协同效应来吸引中国消费者的钱包。

然而,这一“新零售”愿景并未如预期般起飞。三年半后,这一投资的价值已经缩水了80%,永辉超市的营收下滑,庞大的员工队伍也成为了阿里巴巴的负担。

自2019年在香港二次上市以来,阿里巴巴一直在领导层变动、计划放弃和年轻竞争对手的迅速崛起中挣扎。

到2023年3月,从2020年10月的高点算起,阿里巴巴的市值已经缩水了四分之三,这家曾被视为中国版亚马逊的电商巨头,现在面临着是否能够重拾往日荣光的问题,同时还要应对中国经济放缓、监管审查和来自新老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里巴巴宣布了一项重组计划,将自己拆分为六个独立运营的实体以及其他较小的单位。

当时的计划是,自2019年以来就被指定为马云继任者的张勇将坐镇控股公司的顶端,而每个业务单元的首席执行官将负责日常运营和筹资工作,例如追求首次公开募股(IPO)。

不到三个月后,阿里巴巴宣布,作为两位“永久合伙人”之一的蔡崇信将回归,担任集团董事长,而马云早期的副手之一吴勇明将担任首席执行官。

张勇于去年九月离开了公司,他原本计划为云智能集团和菜鸟智能物流网络进行独立IPO的计划最终也被取消了。

马云虽然不再担任任何管理职务,但在早期投资者软银套现其股份后,成为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他本周向阿里巴巴员工写了一封罕见的长信,支持蔡崇信和吴勇明所做的改变,并敦促员工拥抱创新。

这一重组策略的转变反映了阿里巴巴在“试错过程中的调整”。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阿里巴巴正在寻找新的增长点?它的最新举措是否能够帮助公司在全球市场中重获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