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唐 糖
我“躺平”了很久,最初是因为生病,后来逐渐享受,在漫长的躺平过程中,焦虑情绪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某种意义上说,人只要活着,就必然会有焦虑情绪,但与之相悖的是,人们总想规避这种令人厌烦的情绪体验。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自己也不可避免的会有焦虑产生,但相比之前的无措和排斥,现在的我,更热衷于观察它和与它和平共处。而这种应对方法,与《拥抱你的焦虑情绪》这本书所提倡的以正念应对焦虑,不谋而合。
这本书是第2版,第2版的意思是,它已经经历过一轮市场的洗礼并因出色的表现,而获得再版的经验。这也是我挑书的方式之一 ,一般来说,我不太喜欢看刚出版的书籍,因为它们太“新”,缺少沉淀。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一行字:“拥抱焦虑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存在方式,也是一种让你摆脱内耗和走的更远服方法”。
“内耗”这个词近些年很流行,大家普遍认识到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并非是能力、精力无法企及某个生活目标,而是因为内耗太多,阻碍了我们前行的进程。
所谓内耗,顾名思义,当然是指向精神世界的冲突,“内耗”这个词经常让我想起化学上的酸碱反应。在化学层面,酸与碱的碰撞会带来“中和”, 既不过酸,也不过碱,刚刚好。但在心理世界。结果却南橘北枳,心理持续冲突的剧烈程度,不亚于酸碱碰撞,但带来的却是消耗和毁灭。如果把心理能量比喻成一块电池,那么内耗就会迅速使电量耗竭。而在种种“内耗”的体验中,焦虑一词必然会被提及。
关于应对焦虑的书籍、文章,市面上也数不胜数,这在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焦虑情绪时的束手无策。那么在《拥抱你的焦虑情绪》这本书里,作者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新鲜的解药呢?答案就是我们很熟悉的接纳承诺疗法(ACT)。
ACT的核心,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接纳你所不能控制的,并且承诺采取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行动。
关于第一句话,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做不到”,因为接纳本身,恰好与人性想要掌控的欲望相对立,从这个角度说,接纳是“反人性”的。
而第二句话里面的重点词汇,在于“承诺”和“行动”,承诺是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它的内涵极为广泛,但承诺本身,其实是一种选择——即我选择做出某项承诺,一说到这个词,我们就会立刻感觉到一种“庄重感”扑面而来,的确,承诺是正式的,是一诺千金的,是郑重地对自己的诺言,它建立在认知的系统之上,所以,很多人本质上做不到承诺,占据他们心灵世界的,更多的是欲望(我想XX),而非承诺。
至于“行动”,更不必多说,任何改变、兑现、实现,最终都要落实在行动上,或者更准确的说,行动本身,就证明着一个人的“选择和态度”——正如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不要听一个人说什么,而要看他怎么做”。
ACT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第一,ACT帮助你获得更有效地处理痛苦的想法和感受的技巧,使其对你造成的影响变小。即为“正念”。第二,ACT帮你澄清对你来说什么是真正重要和有意义的,即“价值”。
所以,看到这里,相信你已清楚,关于使用ACT疗法来应对“焦虑”这件事,其实有两个关键词,对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程度,决定了一个人应对焦虑的能力。
第一个词是正念,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地。当你觉察到自己的注意力不在当下时,温柔而坚定的把它拉回来。正念也是心理学上一个重要的课题,它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很类似于佛家所说的“生活禅”,所谓正念的生活态度,本质上就是在生活的点滴中,践行正念。
举个例子,我以前非常为自己的“一心多用”能力感到骄傲,比如做饭,我会一边炒菜一边刷餐具,这样做的结果是我的效率很高,动作很快,基本上一顿饭做完,除了吃饭要用的碗盘之外,所有需要收拾和清理的东西,都已经洗净归位,包括炉灶,也已经被擦拭的干干净净。
而在践行了正念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尝试专注于当下的这件事,比如炒菜时认真炒菜,而不是开着伙翻动两下之后,就着急的处理餐具。当我变得不那么“急”之后,我发现自己内心也更平稳了。
其实,正念的其中一个意思,就是专注。完整的解释,就是不带评判的专注当下。
接下来,我谈一谈ACT的另一个核心词汇“价值”,与正念一样,这同样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日后如果有时间,我会写关于它的系列文章,阐述这两个字的意义。
正如你所看到的,ACT会帮助你反复“澄清”对你来说什么是真正重要和有意义的,而这部分内容,才是“价值”。
为什么使用了“澄清”这个词?这是因为对于自己真正重要和有意义的部分,很多人并不清楚,因为它不像欲望,是浮在表面的,能够被轻易识别的,价值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需要反复澄清,才能最终确定。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说自己最想要的是金钱,有了钱什么问题就搞定了,但是与之相悖的是,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没有钱。这就很奇怪了,为什么最想要钱,日思夜想都是钱,却偏偏搞不来钱呢?很多人为了获得自己的认知失调,为此现象找了很多理由,最常用的理由是“钱太难挣了”,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如果从价值这个角度去理解这个问题,就能很容易看到本质,大多数人虽然渴望挣钱,但“钱”对于他们来说,本质上只是满足幻想和欲望的工具,他们的核心价值,其实不在“钱”上。
比如,很多人不屑别人挣钱的方式,说XX有钱不过是在割韭菜,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自己最大的需求就是钱,那管钱是怎么赚来的呢?可见,在这些人的心中,钱很重要,但赚钱的方式同样也很重要,简单说,钱的重要性,并没有凌驾于赚钱方式上。所以,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与其说他们最想要的是钱,不如说是“用我认同的方式/劳动强度......赚到钱”。
当有了这么多附加条件,自然赚钱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认清自己心中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简直是很难的一件事。
以我自己举例,我也用了很多年才搞清楚我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到底要什么?经过无数轮的筛选与迷茫,最终我才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由。
当我把这件事告诉别人时,他们大多不屑一顾——自由啊,哈哈~谁不想自由呢?我也想,只是没那条件而已。
真的是这样吗?那么你为“自由”做过什么呢?
很多人答不上来。但我能回答。
比如,为了自由,我选择了自律。自律才能带来真正的自由。再比如,为了自由,我永远保持好奇心,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这是为了减少困惑带来的不自由,再比如,为了自由,我选择了不断成长,成为在人格上自我负责的人,这样我不受外界评价系统的羁绊,能够更自由。
在形式上,我选择了自主安排的生活/工作方式,因此不受到有形的束缚。在精神上,我保持正念,顺应本心,对自己接纳、不强求、不苛责,但同时保持创造、思考和自律。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获得自由。
在我看来,自由是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价值观。
所以当很多人说,在我身上他们最羡慕的就是“自由”的感觉时,我总一笑——别人眼中的羡慕,却也是我一直追求且为之努力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说,所有结果,必然伴随行动(do),而一个人的行为本身,就彰显他内心深处真正在意的价值。
每个人的价值不同,选择自然不同,当一个人真正 确立了自我的价值,并脚踏实地的为之努力时,焦虑自然烟消云散,因为焦虑的本质,其实是不确定,是混沌。而确立价值的本质,是清晰。终极答案就在于此。
唐 糖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全网15w粉丝心理学博主
出版《做情绪稳定的父母: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分享 心理科普|认知思维|方法论|行动派
话题 个人成长|家庭教育|两性关系
公众号 唐糖咨询师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