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益处,民国中前期上海川菜巨擘。十九年生涯,历经大舞台、小花园、大世界,所到之处,食客推崇,同业拥护。受其引领,沪上川馆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渐成举足轻重之名帮;沪上川菜从小众私享,推及大众共飨,渐成精贵时髦之名菜。
01. 大舞台时期(1915-1916)初露锋芒
民初,上海有式式轩、醉沤斋、锦江春、古渝轩数家川馆,皆以筵席为号召,珍错横陈,独擅胜场。各馆主宾多遗老、名流、政商之辈,冠盖云集,场面阔绰,上层人士趋之若鹜。惟其菜价特昂,一般食客难以企及,故有阳春白雪之雅,而存曲高和寡之弊。
都益处之后,风气始变。
1915年2月,原式式轩大厨廖海澄,于三马路大舞台转角处(广西路宝和里对面)创办都益处川菜馆。廖氏是四川成都人,厨艺精湛,清时曾为官厨,承广东提法使、大食家王秉恩指教,造诣极高。此番创业,因陋就简,行远自迩,以回锅肉、椒末鸡、辣子鸡、红烧老豆腐、四川发糕等川味小吃打头阵,招徕顾客。
此等小吃,原料普通,花色寻常,然烹调精美,滋味独到,食者为之一振。加之定价低廉,真味唾手可得,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兴旺异常,常有阔人乘小车前往尝新,引一时轰动。历数月,门面由一扩三,仍不敷应用,遂迁至附近小花园。
02. 小花园时期(1916-1924)一鸣惊人
1916年2月9日,都益处在广西路小花园七号洋房开业。廖海澄大显身手,布置雅致房间,正式推出川式精美大菜、挂炉猪鸭、大汉全席。开设露天散座,兼营川味小吃。自四川聘请厨师,采办原料,以守故土真味。继以电话订餐,随堂接待,便利客情。
都益处焕然一新,老主顾纷至沓来。王秉恩、陈夔龙领衔,朱祖谋、沈曾植、陈夔麟、邹嘉来、郑孝胥、章梫等呼应,诸遗老频频雅集。与廖海澄亦主亦师的王秉恩,将原醉沤名联“人我皆醉,天地一沤”悬于都益处厅堂,以示传承(此时醉沤斋已歇业)。廖氏亦增挂一联“为厌珍羞且思芦蛤,惟有海月可敌茘支”,相映成趣。
闻人振臂,贤达捧场,于都益处各得其所。王国维餐后戏灯,李大钊饭毕观戏,谭延闿品评鲥鱼,吴昌硕飞笺招花,赵南公邀郭沫若、郑伯奇畅谈,马寅初约胡适、郭秉文小酌,柳亚子携新南社连年聚餐。于定一寄语:竹鼯花猪春游好读坡仙赋,莼鲈稻蟹秋兴应题杜老诗。刘豁公撰词:劳生何用计沉浮,旨酒佳肴足解忧,川菜最宜都益处,粤筵还是杏花楼。
前有贵客推崇,后有同业效仿。都益处“大筵小吃,故土真味”之道,雅俗共赏,名利双收,模仿者踵起。六七年间,一批川菜馆在小花园及大舞台附近登场。新设者,如多一处、蜀香春、留春幄、陶乐春、兴华、大陆春、利川东。他帮改营者,如自镇江而川之大雅楼,自闽而川之消闲别墅,自西餐而川之美丽慎记。加之古渝轩、锦江春,常年十余家并存,堪为沪上川馆大本营。
各馆规模不大,多有拿手。都益处之清炖鲥鱼、奶油鱼唇、竹髓汤、叉烧云腿、蚝油豆腐,古渝轩之粉蒸肉、青豆泥、牛尾羹,陶乐春之干贝萝蔔、辣子鸡、豆花,美丽之奶油白菜心、番茄什锦面,消闲别墅之虾子春笋、凤尾笋,兴华之干烧鲫鱼,大雅楼之菊花锅,多一处之肉夹火腿,利川东之红烧鸭子,各领风骚,各据拥趸。
步廖海澄后尘,先期抵沪之四川名师,纷纷自幕后走向前台,或自创菜馆,或参资合伙,或受聘经理,如古渝轩王炳臣、兴华及大雅楼向春和、陶乐春颜成霖、美丽何庆麟,各守其道,各显所长,是为川馆经营之砥柱中流。执牛耳者,都益处廖海澄。
二十年代初,酒菜业受困时局,廖海澄率众首开先河,以四川菜馆同业名义,连续两年公开声明集体涨价。1923年,旅沪菜馆同业公会发布涨价公议,八帮32家署名代表中,川帮都益处、大雅楼、陶乐春、美丽名列前四——此即后世所称廖、向、颜、何四大流派之渊源——川帮声势与日俱增,两年后无以复加。
03. 大世界前期(1924-1928)盛极一时
1924年8月,小花园房屋翻造,都益处再迁爱多亚路大世界东首168号(东新桥相近),9月2日三度开业。新址为三层洋楼,规模宏大,装饰堂皇,并配备轩敞大厅,俨然大馆风范。廖海澄性情豁达,交游甚广,有湖海元龙之气,在其运筹下,都益处渐至极盛。
新张后,都益处即以公私会餐为主要。各类宴会夜以继日,中外宾客熙来攘往。有世界语学会、中国工程学会、中华农学会、北美青年会之交流会,有中华书局、纸烟同业、书业同业之纪念会,有东南、复旦、同济、南洋师生之毕业宴,有大中华百合、天一、神州影人之宣传宴,有中华竞走队、中华足球队、乐华足球队之庆功宴…有案可稽者,几近百场。章太炎、鲁迅、蔡元培、叶圣陶、李惠堂、胡蝶、严独鹤等各界名人亦先后莅临。
都益处筵席脍炙人口,早为各界公认,而其菜价之昂、分量之大,亦为时人谐谑。整席14元起,16元、18元之席,在他帮已属上乘,而在都益处仅处中流。要吃高级名菜,则需20元开外,仅奶油鱼唇一味即需6元。较民初高价川菜,进步更甚。与之相称,则菜量极大,一味菜总要装一大盘,若要吃完,非两三人不可。故言吃都益处,人越多越划算,且务必备足大洋,否则易进难出。
都益处如日中天,川帮各馆不遑多让。二十年代中期,大舞台、小花园、大世界附近再添一批川馆,如古益轩、共乐春、聚丰园、三义居、六合居、云记、富海春、亦乐春、南洋(含新设及改营者),与既有诸馆百舸争流,激起千般浪。一时间,沪上政商公请,贵客私宴,多以川馆为首选,以吃川菜为时髦。
川帮气势如虹,廖海澄亦步步高昂。1925年前后,廖氏与外业交涉电话涨价、冰厂加价等问题时,尽展精明强干,为同业谋利颇多,获选上海菜馆同业公会会长,成为沪上各帮菜馆公认掌门。此为廖海澄个人生涯至高无上之时,亦为都益处及沪上川馆登峰造极之期。
此后,廖海澄多涉旅沪川人事。参与筹建全蜀会馆、四川旅沪公学;牵头正成互助社,呼吁川军裁军息战;设成记沪川通报关行,为川商提供便利。尤全蜀会馆成立后,一改往日沪上川商松散格局,于川战纷繁之际,做得些利于川人生计之益事,此间自有廖大爷几分功劳。
然天有不测风云。1928年9月,廖海澄突染恶疾,无力从事,将都益处转与秦广泉,由其原址继续经营,都益处遂入生涯后期。
04. 大世界后期(1928-1933)真味渐失
秦广泉大概是镇江人,此前曾经营一家镇江馆,1926年因在戒严时期身带手枪,被镇江车站军警查获,获罪16个月。出狱不久,适逢廖海澄抱恙,遂接盘都益处,冠名秦广记。
接手次年,秦广泉即在都益处增添镇江肴蹄、蟹黄汤包以充早点。又聘镇江名厨,增售蟹黄包饺、白汤细面、异味干丝、水晶肴蹄、蟹粉狮子头及各种镇江特产名菜,标榜川菜扬点。川菜扬点之举,实由四五六食品公司于1927年率先发声,将其光大者正是秦广记都益处,后又为洁而精、梅龙镇延续。
至三十年代,愈多非川籍人士涉足川馆,川帮与各帮相互影响日盛,川菜扬点、京川大菜、川闽相间、粤菜川做、西菜川烹,跨帮融合蔚然成风。早年抵沪之四川名师,培养了一批川籍与非川籍徒弟,是为沪上二代川厨,他们有意无意间,间取各帮手法,间用沪上作料,出品较前有所不同,此即后世所谓海派川菜之滥觞。
凡事利弊相依。交流借鉴,利于取长补短,推陈出新。但稍有不慎,亦会丧失固有特色,致不伦不类。秦广记都益处,即在川扬结合中,失却坚持已久之故土真味,多为众老饕诟病。1933年11月,都益处歇业,旧址由陶乐春接盘,此处川味烟火又延续近七年。
05. 廖海澄后记
话分两头,廖海澄转让都益处后,休养仅数月便披挂上阵。1929年1月,受邀主持大中华饭店川菜部,承办筵席菜点。期间,曾于敏体尼荫路设四川药店一间。1932年9月,又应盆汤弄南京饭店之约,承包该店二层楼,上办筵席,下制小食,设南京澄记川菜社并任主任,直至1935年5月16日病逝。
廖海澄去世,时人惋惜不已,各报刊文《川菜大王廖海澄逝世》《廖海澄为川菜功臣》以示缅怀,亲朋好友隆重公祭。对一位旅沪川人,尤其一位厨师而言,如此待遇实属罕见。廖氏于沪上川菜之分量,于众人心目之地位,可见一斑。
06. 尾声
1915至1933年,都益处营业生涯十九年,自单间发轫,以小吃登堂入室,继以花园洋房、三层洋楼承阳春白雪之雅,开雅俗共赏之风,终以蜀地真味为沪上各界赞许。发达之际,整躬率物,引众川馆春笋怒发,共举帮业。进而名溢上海,落足成都、南京、武汉、合肥,各地始有都益处招牌。
1912至1935年,廖海澄沪上从事川菜二十四年,主厨式式轩,自创都益处,无早期川馆官人老板之文,亦无后期军人之武、商人之精,惟以庖人之本,扼“精于调味”命门。廖氏尝言“可配置南北口味”,直语见真章。高明的厨师,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以适口之味出之。时人皆称,川菜调味精美,其根即在于此。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代巨擘都益处,一代宗师廖海澄,实至名归。
(全文完)
本文系“消失的川菜名店”系列之一
文/泡海椒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请注明:川味文化
【关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