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堂主。

今天来聊聊一个很有可能是新能源汽车之后、经济新增长点的赛道:低空经济。

这不是堂主说的,而是最近市场上吹出来的风,就是这样的。

而且,这个行业现在确实有一些突破性的表现。

所以这期就来说说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是指距离地面垂直高度3000米以内的经济活动。

同时,以垂直起降型飞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

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业态。

为什么低空经济这么火呢?

一是有相关政策的支持。

从2023年以来,高层会议就出台了不少关于低空经济的政策。

这里说说其中几个级别很大的会议。

先是在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

然后就是2024年两会上首次把“低空经济”写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意图将其打造成为新增长引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在长期指导文件方面。3月27日,工信部等四部委印发了《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

里面提到了:到2027年,低空经济要形成万亿市场规模的发展目标。

二是资本的涌入。

要说过完年到现在,A股哪个板块最火热?

我想,低空经济板块肯定榜上有名。

据choice数据统计,从2月份到4月初,A股至少有38家低空经济概念股涨幅超过30%。

其中,有5家公司直接翻倍,涨幅最高的概念股更是直接涨了2倍。

看到不少人发出一个疑问:低空经济是不是等同于无人机经济?

答案是不等同。

虽然最近这几年无人机产业发展非常猛:

年复合增长率约13.8%,全国无人机企业已超过1.5万家,无人机拥有者注册用户超过70万个,无人机注册数已超过100万架,年飞行量约2000万小时。

但是,无人机只是低空经济中的一个载体。

像现在很多人玩的无人机,其实就是120米以下的消费无人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产业链来看,这些都是航空器的制造方面。

而在航空器的制造方面,低空经济是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的航空器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稍微讲一下:eVTOL电动垂直起降载人低空飞行器

其重点覆盖的是,300公里以下的出行场景。

目前不少国内企业都有在做,有载物的,也有载人的,有无人驾驶版本,也有有人驾驶版本。

eVTOL现在是低空经济产业链上的的新宠。

以亿航智能为例,

先是在2023年10月获全球首张EH216-S型eVTOL标准适航证。

然后在2024年2月宣布该产品指导价格,在境内是239万人民币,在境外是41万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7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向亿航智能颁发了该产品型号的生产许可证,这是全球eVTOL行业内首张生产许可证,这就意味着要进入量产阶段了。

除了较早进入eVTOL赛道的亿航智能、峰飞航空等科技公司外,现在小鹏、吉利等不少汽车厂商也开始入局了。

比如,小鹏汇天在2022年10月完成了5亿美元的A轮融资,吉利旗下的沃飞长空则在2023年6月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

毫无疑问,电动垂直起降载人低空飞行器赛道,现在是处于蓝海市场。

虽然形式是一片大好,但是,面临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

一是低空空域改革。

说到底,低空经济是“航空+”式的新兴融合经济形态。

很多都是属于摸着石头过路,具体落地方面,还有很大的距离。

比如设立公共航道,这就跟地面上的公路一样,但如何有序飞行,避免碰撞风险。

毕竟空中发生交通意外,可比地面要严重多了,要是砸到了群众,又或是掉到住宅区怎么办?

又比如,如何进一步放开禁空领域?

二是投入成本太大。

首先,这个赛道是非常烧钱的,

来看是同样赛道的国外公司。

在先进空中交通AMM领域,国外Joby和Archer的2023财报显示

每季度烧掉的资金,计算单位都是百万美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eVTOL认真观察》里说,这两家公司加起来在2024年一季度的支出,可能国内所有公司加起来,都没这两公司多。

要是真跟国外龙头拼硬实力的话,差距着实不小。

现在国内做“低空经济”的,很多基本都亏损运营状态。

堂主个人认为,现在还是属于烧钱讲故事、拉融资抬股价的阶段。

市场需求还没烧出一个真正挣钱的模式。

这不,今天4月11日A股的低空经济板块,全线崩盘了~

所以说,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第一财经采访了业内一家公司的总裁,人直接喊话: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

不妨把话说得再直白点:给点补贴、给点钱吧。

产业政策的出台,往往能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这里举一个例子:就是依赖政策频发而崛起的新能源产业,涌现出比亚迪、宁德时代、理想等一批千亿市值巨头。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8-2020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清算审核终审和2020-2022年度补助资金预拨情况的公示》

从2018年到2020年,三年时间合计下发167.8亿元新能源汽车补助资金,核定推广新能源汽车达407987辆。

算下来,平均每辆新能源汽车可补贴约3.23万元

就具体的新能源汽车厂家来说,根据中国汽车报的统计报道,

比亚迪排在榜首,补贴资金超10亿元。

长安汽车拿到了8.41亿元补贴,排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2018年到2020年的数据,再来看2020年到2022年的数据。

比亚迪还是第一,得到预拨资金补贴高达11亿元。

特斯拉以预拨补贴金额6.78亿元,排在第二。

江淮汽车排第三,预拨金额为6.57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要讲这个数据呢?因为在2022年后,这个补贴退出历史舞台。

2009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里提到:“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

到2022年,已经过去了13年。

整整补贴了13年,才让我们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了弯道超车。

所以参照新能源汽车行业,“低空经济”要想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那么当前的政策,只是一个催化剂。

要想落地、要想让普通老百姓也吃到红利,那么“补贴”,必不可少。

推动一个新东西商业化,除了资本市场的涌进,国家力量的下场,更为关键。

现在也能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手了。

比如,深圳市计划到2025年、建成600个以上低空飞行器起降平台,开通220条以上市内无人机航线。

低空经济的出现,会不会真的实现科幻小说里的“天空之城”?

这个还不好说,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经济遇到瓶颈的情况下,对于内卷的制造业,以及不可描述的就业,算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吧。

就现在的宏观环境而言,也许多一个新的东西,可能就会有多一个可能吧。

我是堂主,这期就聊到这,我们下期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