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8年,李卫50岁,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了,可在为人处世上还像个“老顽童”。

年底,李卫下朝后,跟身边的太监有说有笑的唠着家长。结果,这一幕让乾隆看到了。

皇帝很生气。

常年对雍正一朝的不满以及对汉臣的不屑,让乾隆妒忌心起,他怒斥李卫“结交内史、欲图谋不轨”。

于是,李卫被送到吏部发落。

然而,李卫脾气火爆,性格耿直,他不仅不承认自己的罪行,还怒火中烧,引发旧疾,眼看着就要一命呜呼了。

听闻李卫命不久矣,乾隆赶紧派遣御医诊断。可惜,再牛的御医,也救不回一个一心赴死的人。

没过几天,李卫死了。

乾隆很“伤心”,流下了鳄鱼的眼泪。他充分肯定了李卫生前的功绩,还以总督礼将他下葬,甚至给了李卫一个谥号:“敏达”。

生前故意打压,死后恩宠之至,这是乾隆一贯的手段。

然而,若干年后,喜欢出巡的乾隆在杭州西湖看到了供奉山神的李卫及十三位妻妾的塑像。

他又生气了,妒火中烧。

很显然,他当了几十年皇帝,老百姓天天指桑骂槐,说他是昏君,李卫一个小小的官员,凭什么私自建庙,享受百姓祭祀。

因此,他下令将李卫的神庙毁了。甚至,他还对李卫补了一刀:

“李卫这个人不是忠臣,也没有什么功绩,完全是依赖前朝,作威作福罢了,我不处置他就算客气了,他竟敢托名立庙,着实可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有钱的李卫

与传统小说、评书里面的乞丐形象不同。

历史上的李卫,可是个有钱人。他的家里非常有钱,以至于李卫不用经过科举,就直接花钱买了一个兵部员外郎的官职。

要知道,大多经过科举考试的进士们,有很多都是从底层的县令做起的。而李卫一步入仕途,就是从五品官员。

两年后,李卫高升了,正五品的户部郎中,主管银库。可见,李卫不仅家庭背景了得,他也很有做官的天赋,能适应官场斗争。

当时,康熙垂垂老矣,九子夺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贪污、腐败成了制约大清朝前进的,最重要的绊脚石。

爱新觉罗氏的亲王们更是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意盘剥,压榨百姓。在收取赋税时,竟暗中抽取“库平银”,充实自己的腰包。

对此,户部官员心知肚明,可碍于亲王的地位,不敢发难。唯有李卫不畏强权,当众揭穿亲王贪污的罪行,将之公之于众,迫使亲王们退回多收的赋税。

因此,李卫进入了胤禛的法眼。

毕竟,他长期主政户部,又是隐藏的接班人,对于敢做事的李卫,他是十分欣赏的。

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继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卫的人生也就此改变,他的仕途以“火箭”般的速度,往上蹿升。不久后,雍正就将李卫放在了云南盐驿道的位置上。

很显然,这是雍正对李卫的考验。既要考察他是否存在腐败的情况,又要探知李卫的能力,究竟若何。

不过,李卫并未让雍正失望。

在李卫的治理下,云南盐业收入上升很快,原本存在的大规模腐败问题,也逐渐清理干净。

然而,李卫的为人却非常傲慢。

1724年,李卫升任云南布政使,主抓云南的经济工作。他在写给雍正的弹劾信中,破口大骂,丝毫不顾及朝廷影响,甚至还要抄送一份,送给被他弹劾的官员。

因此,李卫与朝中许多官员,结下了梁子。

另一方面,李卫对于上司的表现,也极为不尊重。总督高其倬查阅李卫的工作汇报时,屡受“羞辱“,若不是雍正从中调解,暗中保护李卫,他早已成了过街老鼠。

当然,不敬上,势必不恤下。李卫对待手下的人,也算不上仁慈、宽厚。史书记载,李卫好骂人,恃强凌弱,对于不满的人或事,往往“舌灿莲花“。

尽管李卫的毛病很多,可他有能力,又忠心耿耿。在一心励精图治、重振朝纲的雍正眼中,这是极为难得的。

于是,李卫的官职再次爬升,担任了两浙盐政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能干的李卫

当时,清廷制度僵化,盐业销售受困于“地区保护“,滋生了不少染指私盐的大盐枭。很多人,从淮北运盐到售价较高的江浙地带销售,赚取利润。

与此同时,盐枭们又勾结官府,培养个人势力,逐渐形成了一条健全的“产业链”。

由此,官盐沦为“废品”,朝廷收入大幅锐减。

李卫上任两浙盐政使之后,重用韩景琦,成立打击私盐的稽查队,对大盐枭进行各个击破。而在关键道路、水路,设立查私盐的关卡。

最终,将私盐买卖镇压下去,浙江的官盐收入因此大增。

整顿盐政,是李卫打得漂亮的一仗,但这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