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养老行业高速发展,要找一家合适的养老机构养老,并不是特别困难。但对于“老养残”群体而言,这件事却太难了……找不到这样的养老机构,全上海至今无一先例,“老养残”群体在上海约有十余万,这群老年父母十分焦虑——“我们已经老了,我的孩子未来能托付给谁来照顾呢?”

所谓“老养残”,是指依靠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抚养家中生活无法自理的残障成员的家庭。这类家庭或这类人群,面临的养老问题比孤寡老人更为严峻,因为老人与家中的残疾人同时面临养老难题。这一群体仅在上海就有十余万,在全国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养老问题亟需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当“老养残”中的老年人年老体弱,就无力照顾家中的残疾人。于是老年人寻找能同时接纳自己和残疾成员的养老机构,但寻找养老之所屡屡碰钉子,公办养老机构的答复是,不到60岁养老院无法接纳。即“老养残”中有一个人不符合年龄要求,都无法在公办养老院养老。而民营护理院高收费,一般家庭难承受。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老养残”群体变成了老龄化社会的“弃儿”,不仅被公办养老机构“一刀切”的年龄要求拒之门外,也被民办机构的高额收费拒之门外。所以,上海吴老伯至今未找到接受“老养残”群体的养老机构。上海这样,其他城市大概也如此。谁为“老养残”群体提供养老服务成为老龄化社会之问。

解决“老养残”群体养老之忧,显然不能寄希望于民办养老机构或民办护理机构,而是公共服务要尽快弥补这一短板:要么专门针对“老养残”群体打破公立养老机构的年龄限制,要么为“老养残”群体建立专门的养老服务机构,让这类家庭成员在同一家养老院养老,便于互相照顾。这两种选择都值得各地思考。

公办养老机构要求入住者60岁没有做错,因为60周岁以上算老年人,既是一种社会共识,也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条所规定的。但“老养残”群体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其中的残疾人可能达不到60岁,也面临养老问题。所以,公办养老院有必要为“老养残”群体开个“口子”,使这一特殊群体能老有所依。

除了打破公办养老院“一刀切”年龄限制,更要加大对公办养老院的投入。目前很多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需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没有能力满足“老养残”群体需求。只有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公办养老院或床位,才有可能给“老养残”群体提供入住机会。仅打破年龄限制,“老养残”群体还是望“公”兴叹。

如果能为“老养残”群体提供专门的养老机构,不仅不用与其他老人竞争养老床位,而且会更适合“老养残”群体养老。由于“老养残”群体既是家庭成员一起养老,而且有老人有残疾人,与一般老人养老有明显不同。因此,各地能否对“老养残”群体进行摸底,根据实际需求建立专门养老机构,值得重点考虑。

对此,2022年上海市民政局和市残联曾提出,要试点推进“老养残”困难家庭共同入住养老机构的做法。该市民政局已计划,年内在各区试点推进“老养残照护单元”建设,即在养老服务机构内设置“老养残”单元,收住老年人和需要其照顾的重度残疾子女。希望上海能为全国“老养残”群体养老探索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