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决绝走向凋零的生命,再次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

最近,湖南长沙一位家长爆料称,自家女儿就读于长沙县天华中学,在课堂上遭到地理老师的殴打和辱骂,“重拳打在我女儿头上、身上,然后谩骂叫嚣长达五分钟。”

下课后,遭到打骂的女儿径直走出教室,一路小跑来到教学楼五楼,爬到栏杆上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当地发布通报称,女生在校坠楼后,学校第一时间将其送往医院救治并联系家长,但因为坠落点为硬质地面,女生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发后,他们进行了现场勘验、调取监控等工作,并且和家长一同查看了现场的监控视频,目前事情仍在进一步调查当中,后续将根据调查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通报里并没有表明老师对女生进行了何种程度的打骂,而这恰恰也是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到底是老师惩戒的手段和言语太过于恶劣,还是学生内心太过于脆弱?

信息的极度缺乏,往往导致各种传言的盛行,这一次也不例外。

有疑似同班同学说,老师只是揪了学生的耳朵,用手指点了学生脑袋几下,言语训斥了几分钟,没有拳打脚踢之类的明显的殴打泄愤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真假假,令人实在难以辨别,也难以妄下定论,不过网上已经因此出现了三种声音。

一种是强烈谴责老师没有师德的,认为老师没有打骂学生的资格,需要对学生的死亡负直接责任,严惩不贷。

一种是为老师感到悲戚无力的,认为如今的老师都有一种无力感,学生犯了错打不得骂不得,出了问题老师难逃其咎,导致越来越多的老师直接选择躺平,放任不管,只求平安无事。

还有一种认为如今的孩子太过于脆弱,也太过于冲动,抗挫折能力太差,视自己的生命为儿戏,完全不知道生命的难能可贵,更是全然不顾父母的悲痛感受。

信息量,往往决定着一个人所处的立场。

那位地理老师是否师德败坏,取决于他的惩戒手段有没有逾越过教育的界限和尺度,也取决于他的惩戒目的是出于教育还是单纯的泄愤。

结果还需要等待后续的具体通报,不过可以预测到的是,一条生命因他而逝去,无论初衷是好是坏,都不可避免的要或多或少影响或左右他的职业生涯。

而无论这位老师的惩戒手段有没有越过教育的界限,也无论他的初衷是好是坏,有心的家长在追本溯源后不难发现,这起悲剧的根源,其实更多的在于生命教育的缺失。

据女生家属所言,女生在下课后没有丝毫犹豫的直接走出了教室,径直前往五楼,然后纵身跃下,整个过程几乎没有迟疑和犹豫。除了受伤的自尊,这里面难免有着赌气和冲动的成分。

为什么孩子会如此冲动?为什么孩子宁愿狠得下心来直面人对死亡那种与生俱来的恐惧,也要决绝地走向那条不归路?

因为她们缺乏对生命最为基本的认知,也因为从家长到学校乃至社会,都几乎不曾给予过正确的引导教育,殊不知,长期被我们忽视或轻视的生命教育,才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基础。

德国的学校往往乐衷于通过各种博物馆活动,来引导教育孩子对生命的思考。比如带学生们参观“短寿展”,展览中陈列着上千名短寿者的生平和资料,并附上他们短寿的原因和说明。

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资料持续灌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更加珍惜生命,意识到生命难能可贵,自己那看似平凡而枯燥的日子,恰恰是无数绝症患者望眼欲穿也求而不得的。

美国的学校也很重视死亡教育,很多学校专门开设有“逝世与逝世进程”的课程,他们希望通过坦然地谈论“死亡”,让学生理性看待“生命”,并意识到“生命”不可重来的宝贵性。

有些学校甚至要求学生为自己写“墓志铭”,教孩子在认识了解“死亡”中,建立起正确的生命理念,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只有认识了“死”,才能更好的“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死亡是生命的过程,亦是永远的人生课题。

我们习惯于强调孩子的分数和成绩,不但忘了教会孩子识得生命的可贵,也忘了教会孩子对于死亡的敬畏,使得很多孩子不但对生命没有概念,连带着对死亡都没有了敬畏之心。

有些孩子甚至无知到根本不知道,死亡即是结束,即是湮灭,即是亲人肝肠寸断的开始。

在生命教育里,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环,名为“挫折教育”。

它和生命教育一样没有具体的分数来将其进行量化,但却能在孩子遭遇挫折或是遭遇人生重大变故时,拉孩子一把,救孩子于颓势,从而摆脱并斩断一切决绝的念头。

在《长安十二时辰》里有句台词说道:“这世上永远存在着那么一些人,他们特别懂得,站在高山望深渊,坠入深渊识攀爬,既不惧风雨,也无惧寒霜”

这里所指的他们,就是那些从挫折教育里历练出来的心性坚韧之人,也是我们的孩子理应成为的人。相比一味关注分数和成绩,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孩子建立起基本的心理免疫力。

当孩子有着对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正确认知和敬畏之心,才能在成长的康庄大道上越走越远。否则,孩子一旦遇到迈不过去的坎,一切都将成为徒劳和枉然。

所以,作为父母,请务必和孩子好好聊一聊生命,问一问孩子对于挫折以及生命的理解。

沉下心来好好聆听孩子的心声,感知孩子的内心与认知,不要等悲剧出现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