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你答应我吧,我给你跪下了!”

1937年,甘肃一地主王学文眼看着眼前的女红军踉跄着直起身,要给自己下跪。

他连忙伸出双手搀扶住女红军,紧张地说道:“好吧,您可别跪了,我答应你就是了。”

要知道这位王学文可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胆小鬼”,一心只求安稳度日,轻易不敢得罪人。

却在女红军苦苦哀求之下,答应了她的请求,这要是让敌军知道了,后果可想而知。

那么,这位女红军是谁?王学文答应了她什么事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1937年的一个冬天,家住甘肃临泽的王学文,正在炉火上给产后虚弱的老婆煲汤。

看着老婆怀里睡得香甜的儿子,王学文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结婚多年,老婆接连给自己生了三个孩子,不幸的是,三个孩子都早早夭折,这是王学文心里的痛。

好在老婆这一胎又生了一个男孩,王学文总算对祖上有所交代。

王学文是临泽村里的富户,家有良田百亩,牲畜几十头,日子过得还算宽裕。

虽然他是地主出身,但为人厚道,从不压榨百姓。

年成不好的时候,他还会免除或者减少租户的租金,因此大家都叫他“王大善人”。

此时屋外大雪纷飞,王学文继续往炉灶里添柴,柴火噼噼叭叭地燃烧声中,王学文突然听到门外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

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忙回头向外看。

突然,门外传来了“咚”的一声,就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了。

这一声吓了王学文一跳,最近红军和土匪马家军作战,不知道是不是打过来了。

他急忙跑到门口,向外张望,模糊中他看到院子里有个人躺在地上一动不动。

犹豫半晌,他还是决定出去看看,这个人躺在地上,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他打开门轻手轻脚地走了过去,发现地上躺着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女人。

女人蜷缩成一团,紧闭双眼,看起来极其微弱。

一看见是红军,王学文有点犹豫,此时正是红军与盘踞在西北多年的马家军会战的时候。

如果此时自己再与红军有关联,岂不是会惹祸上身?

回想起马家军的种种暴行,身为民团队长的王学文心中仍有余悸。

救,还是不救?王学文陷入了深深的犹豫。

然而,放任这位女红军躺在自家门前,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更何况,寒风凛冽,她随时可能因寒冷而丧命。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想到这,王学文毅然将她抱进了屋内。

妻子秦莲听到动静,看见丈夫带回了一个红军,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秦莲也深知,与红军扯上关系,绝非儿戏。

但眼前这位女子,脸色苍白如纸,已然失去了意识。

虽然心里特别纠结,王学文还是把女人背进屋里,给女人盖上了被子,又喂了一些热水。

没过多久,女红军从昏迷中醒来,她小心翼翼地把身上的军大衣解开,怀里面赫然有个沉睡的婴儿。

看着眼前惊愕的两人,女红军缓缓道出了她出现在此地的缘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女红军名叫吴仲廉,怀里是她刚出生不久的儿子。

战场环境极其恶劣,缺衣少食,万一婴儿的啼哭声惊动了敌人,后果不堪设想。

一旦战斗打响,孩子的生命安全更是无法保障,所以,她打算把孩子送给一户人家收养。

经过多番打听,她听说王学文是远近闻名的大善人,就一路找了过来,希望王学文能收养她的孩子,将来必有回报。

对于王学文来说,本来收养一个孩子,也不算什么难事。

但是吴仲廉毕竟是红军,自己认领了红军孩子的事情,一旦传了出去,一家人的性命都有可能受到威胁。

正在月子中的秦莲拉了拉丈夫的衣襟,说道:“如果不是没有办法,哪个母亲愿意把孩子送人呢?”

见王学文迟迟不肯吐口,吴仲廉艰难起身,直接跪在了床上。

她眼含热泪对王学文说:“大哥,这孩子以后就跟您姓王,只要能让他活下去,他就是您的孩子。”

眼见吴仲廉跪倒在地,王学文连忙搀扶住她,说道:“您别这样,我答应您就是。”

吴仲廉起身连声道谢。

王学文又说:“孩子永远是你的孩子,我保证不会亏待他,等战争结束后,你可以随时来认领。”

就这样,吴仲廉安顿好孩子,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秦莲急忙抱起孩子,小娃娃在秦莲怀里拱了拱,开始滋滋地喝起奶来。

王学文看着眼前这个天真无邪、浑然不知即将与生母分别的孩子,心中不禁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这次与红军的亲密接触,让王学文对这支队伍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们并非外界所描绘的那般如豺狼虎豹般可怕,反而有着不为人知的温情与担当。

王学文对外就说秦莲生了双胞胎,两个襁褓里的孩子,就这样生活在了一起。

他们给娃娃起了一个名字叫王继曾,曾是孩子生父的姓氏,是想让孩子永远记得,自己是红军的后代。

王学文夫妻对待王继曾视如己出,无论买什么东西,都是两个孩子一份。

王继曾在王学文军夫妻的精心照料下,没过几个月,就长得白白胖胖。

王学文夫妻看着一对活泼可爱的孩子,十分开心,甚至庆幸当时留下了孩子。

一段时间后,王学文听村里人议论说:

红军西路军在战场上落败,损失惨重,好多人都被捕了。

经过多方打听,王学文听说,吴仲廉被带到了其他地方关押,自此就音讯全无。

夫妻二人也没敢声张,只是安心地抚养着一双儿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在两个孩子三岁的时候,王学文的儿子因为一场重病,意外夭折。

屡次经历丧子之痛,王学文夫妇的心再一次被撕裂,悲伤如同潮水,差点击垮这对夫妻。

幸好还有王继曾在身边,这对他们夫妻来说也是莫大的安慰。

夫妻二人偶尔还会提起吴仲廉,看着日渐长大的孩子,内心也会时常感到忧虑。

他们担心有一天吴仲廉会突然出现,带走他们二人的命根子,到时候夫妻二人怎么办?

想归想,但是王学文夫妇从来没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半分,依旧对他疼爱有加。

1949年,随着全国各地陆续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此时的王继增已经12岁了。

为了让孩子有更好地发展,王学文把孩子送到了城里读书。

1950年的一天,王学文家里突然来了三名解放军。

看到登门拜访的解放军战士,王学文夫妻的心顿时就提了起来。

他们知道,这一天还是来了。

解放军战士出示了自己的身份证明后,交给夫妻二人一封信,说是吴仲廉的亲笔信。

王学文用颤抖的双手,小心翼翼地展开那封尘封已久的信件,一字一句地阅读起来。

信中写道:

“大哥大嫂,安好。转眼一别已经十三年有余,不知二位身体是否康健?当年匆匆一别,感谢二位收留我的孩儿。

我目前定居北京,多年来未能与孩儿相见,思念之情,难以言表。

若条件允许,我欲接孩儿归京,共享天伦之乐。感激二位多年来的悉心照料,继曾永远是您们的孩子。”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一想到陪伴了他们十几年的孩子要离开,王学文夫妇满是不舍。

等王继增放学回来,王学文夫妇告诉他,这三位解放军是受他亲生母亲之托来接他的,他们只是他的养父母。

王继增不相信,他冷静地看着三名军人,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的亲生母亲当时不要我,现在又为什么来接我?”

王学文于是把那天晚上发生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

听完故事,王继增擦干脸上的泪水说道:“爸爸,妈妈,你们就是我的亲爸亲妈,我不离开你们。”

经过王学文夫妻多次劝说,王继曾最后才决定跟随三名军人离开

他一直和临泽的养父母有联系,经常回来看望养父母。

随着年纪的增大,王学文夫妇无依无靠,吴仲廉把二老接到了身边。

本没有血缘关系的两家人,就这样相亲相爱地生活在了一起。

真应了那句话:军民本一家。

战争年代,有多少心地淳厚的百姓,为了免去解放军的后顾之忧,担负起了照顾他们家人的责任。

有了前人大公无私地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所有人的幸福生活。

祖国和人民会永远铭记他们。

---end---

作者:夜知画

编辑: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