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连载18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邢岫烟

10.18 邢岫烟:袁崇焕

上节解读林红玉时说到,袁崇焕被“磔”,是皇太极使反间计?还是袁崇焕“通敌”?《红楼梦》是从两方面都抓特征来刻画人物。但对林红玉的刻画,主要是滴翠亭薛宝钗皇太极使反间计,对袁崇焕是否“通敌”的特征,从林红玉这个角色没有充分反映。

所以《红楼梦》中又专门设计了一个角色,来反映“通敌”的袁崇焕:邢岫烟。邢岫烟跟薛家结亲,这“通敌”太明显了!但请注意,因薛姨妈看见邢岫烟生得端雅稳重,谋之于凤姐儿,贾母去瞧凤姐时,凤姐儿便和贾母说,是贾母硬作保山,邢夫人“将机就计”便应了。这事老太太是主亲,还有一位媒人是尤氏,这两位可是万历帝和隆庆帝,那么能说邢岫烟是私通敌国,真的“通敌”吗?还是模棱两可!既刻画了此人“通敌”的明显特征,又不做定论,实则高明!

而且,注意邢夫人“便应了”之前的“将机就计”!“将机就计”是从“将计就计”这个成语化来的,也难说有什么错,但对“计”的强调却是很明显的。还是强调了袁崇焕“通敌”事件中:有“计”。《红楼梦》中,这种用字精微之处很多,很妙!从反面解味,更妙!

其实邢岫烟一出场,一作诗,就亮明了是袁崇焕。

先看邢岫烟出场,注意“来京”的几拨人马:

宝钗笑道:“我们薛蝌和他妹妹来了不成?”

李纨也笑道:“我们婶子又上京来了不成?”

首先强调了两拨:薛宝钗家的人,和李纨娘家的人。

邢岫烟一家是跟王家“一处来了”,李纨家的人是“半路遇见”,薛宝钗家的人是“随后赶来”。为“随后赶来”找了个什么理由呢?“薛蟠之从弟薛蝌,因当年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正欲进京发嫁。”可是一到贾府,就再不提发嫁的事了。过了两三年,到八十回也不提发嫁,跟薛宝钗一样,来贾府就不走!

主角儿林黛玉的反应呢?“不免又去垂泪。”黛玉崇祯帝垂泪!

50回“芦雪广联诗”前后这几回,同样穿越了几十年,好几件事同时在描述,其中明显就有“己巳之变”。皇太极攻不破袁崇焕的关宁防线,只能绕道蒙古,以蒙古喀喇沁部的骑兵为向导,突袭明长城蓟镇防区的龙井关和大安口,从喜峰口破口,直趋北京城。袁崇焕亲率关宁铁骑,千里赴援,抢先赶到北京城外,拼死打退清兵之后,袁崇焕却被下狱,终以通敌谋叛之罪被凌迟。

到京来贾府的三拨人马:

李纨孝庄娘家的婶子,带着两个女儿李纹、李绮。反面看,孝庄是蒙古人,这拨是蒙古人马,为清兵做向导的蒙古骑兵。

薛蝌和他妹妹薛宝琴,是薛家满清的人马。

以邢岫烟为代表,跟王家一处来的人马。因贾、史、王是一家,这路是朱明自家人马。这路人马,除了袁崇焕率领的关宁铁骑赴援,还有满桂等大同、宣府调来的“勤王”部队,所以写的是跟“王”家“一处打帮来了”的人马。

所以放在“己巳之变”的历史背景下看来京的这三拨人马,就很清楚了,也才能理解“半路遇见”、“随后赶来”这些原著用字的精妙。

他们来后发生了什么事?一场大雪!“丰年好大雪”的“雪”!

我吟一句诗,一句词:

一诗:雪满山中高士卧。

一词:壮志饥餐胡虏肉!

能看长文到此的朋友,自然懂得“雪满”,和为什么在“芦雪广”吃“鹿肉”!

重复了6次“鹿肉”!重复了8次“芦雪”!“芦雪”入了回目。

湘云说“腥膻”,回目中用字也是“腥膻”!

张煌言临刑感叹:“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

大好江山,沦于谁手?

“己巳之变”发生在什么时间?崇祯二年的十月,至次年正月

看看这几拨人来京时间:前一回香菱学诗,写的很清楚,薛蟠是十月十四日出行。薛蟠去哪儿了?金陵,南京!明朝是双京制,南京也是一个京城。其实这个提示已经很清楚了:薛蟠多尔衮去了“京城”。然后这帮人也来到“京城”,过了几天,一场大雪!“芦雪广”联诗,诗中的“龙斗”,大家自己去看,这里不解诗。然后薛姨妈来贾母处,一张口先说:“好大雪!”说请老太太赏雪的话,贾母笑道:“这才是十月里头场雪,往后下雪的日子多呢。”

庚辰本:忽见雪(【雪】改作【薛】)姨妈也来了,说:“好大雪!”

注意老太太的话,很清楚:十月。

老太太提醒读者:“下雪的日子”!

为了强调“下雪的日子”,凤姐儿和老太太合伙儿说了段相声:

凤姐儿笑道:“姨妈仔细忘了,如今竟先秤五十两银子来,交给我收着,一下雪我就预备下酒。姨妈也不用操心,也不得忘了。”贾母笑道:“既这么说,姨太太给他五十两银子收着,我和他每人分二十五两。到下雪的日子,我装心里不快,混过去了。姨太太更不用操心,我和凤丫头到得了实惠。”凤姐将手一拍,笑道:“妙极了!这和我的主意一样。”

“不用操心”,“不得忘了”,“心里不快”,“混过去了”,在说什么?“下雪的日子”!——妙极了!

作者通过重复、笑话等多种手段,一直在向读者强调:这是十月!下雪的日子。

也多次重复强调:正月!

吃“鹿肉”,平儿也来了,写的很清楚:“凤姐打发了平儿来回复不能来,为发放年例正忙。”

“一时只见凤姐也披了斗篷走来”,凤姐又来了!来干什么?

凤姐儿又问:“你们今儿作什么诗?老太太说了,离年又近了,正月里还该作些灯谜儿大家顽笑。”众人听了都笑道:“可是到忘了,如今赶着作几个好的,预备正月里顽。”

重复“正月”:“正月里还该作些灯谜儿”,“正月里顽”。

注意第三个“正月”:

贾母也来了,贾母来说什么事?贾母因问作何事,众人便说作诗。贾母道:“有作诗的,不如作些灯谜,大家正月里好顽的。”

贾母又说“灯谜”,“正月里好顽”!

所以,“正月里作灯谜”,这句话本身就是谜语,谜底是:正月!

己巳之变:十月到正月。

凤姐不识字,竟然作了一句诗!而且是“芦雪广”联诗的第一句!

这显然是个很大很大的异常。凤姐儿笑道:“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一夜北风紧’,可使得?”

重复三次“北风”!北、风,都是满清关键字。“北”是“北方”,“风”指“清风”,“下雪”必刮“北风”,凤姐说的很直白了。

芦雪广联诗,凤姐儿跑来,就说了重复的“正月”,和重复的“北风”,然后就走了。所以作者安排凤姐儿的来意,太明显了。

说到诗句,有人又要说“《红楼梦》里时间混乱”的话,这里反面解读的“十月到正月”的“己巳之变”的说法,恐怕靠不住。为什么?因为诗句明显写的是“冬至”:

“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

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之极,太阳到南回归线,所以是北半球的中国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日,太阳回头,向北移动,北斗七星的斗柄也开始向东转,所以说“阳回斗转杓”是冬至的标志。

“葭动灰飞管”,更是古代用律管测量冬至时刻的特有方法。把芦苇茎里的膜烧成灰,放入律管,“气至者灰动”,到冬至节气,阳气初生,里面的灰就会飞起来。我们祖先的智慧,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杜甫的诗《小至》,有“冬至阳生春又来”,“吹葭六管动浮灰”之句。所以,葭管飞灰,便确定是冬至。

冬至是十一月的节气,并非十月。联诗完后,贾母却说是“十月里头场雪”,这不是时间混乱吗?要是放在“己巳之变”的崇祯二年,冬至也是十一月初七,跟贾母说的“十月”不是矛盾吗?

这就是只从正面读《红楼梦》碰到的很多很多问题之一,从正面找不到合理答案,只能得出“《红楼梦》里时间混乱”的结论。

答案还是在反面!或者说这些问题只有在反面才能找到合理答案。

看“己巳之变”的几个重点时间:

  • 十月二十七日,清兵攻破喜峰口。
  • 十一月初一日,京师戒严。
  • 十一月二十日,清兵到北京城下。
  • 十一月下旬,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外激战。
  • 十二月初一日,崇祯帝逮捕袁崇焕。

很明显,北京城下的双方激战,正发生在冬至后的十一月。所以双方斗诗,说“阳回斗转杓”,阳回了斗柄转了,显然过了冬至日。

所以,“十月到正月”,指出“己巳之变”;“阳回斗转杓”的时候,“龙斗阵云销”,是发生在“京城”城门外的“龙斗”。

反面看这些事件、时间、人物等等,才没有问题。

未完,连载【明月清风红楼梦之龙蛇争玉】

(点击最上方的头像或账号名,进入连载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