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人星光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事业上,

他本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男人,

曾拒绝了美国哈佛,

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巨星;

生活中,

他却是一个不幸的男人,

婚姻被岳母诅咒,

自己的儿子自杀,

更因此,

对妻子做了自己终生后悔的事!

他,就是杨宪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15年,

天津日租界杨家公馆内喜得麟儿,

身为中国银行行长的杨父喜不自胜,

给孩子取名:杨宪益。

不过在出生之前,

妻子梦见一只白虎跃入怀中。

算命先生神神秘秘说:

这梦是吉兆,亦是凶兆。

这孩子会是杨家唯一的男丁,

日后成就辉煌,但会克父伤子。

杨父是留过学的人,

对此并不在意,

哪知道冥冥之中,

这些竟一一应验。

杨宪益出生之时,

正是杨家最显赫之日,

他从小锦衣玉食,出门车马伺候,

但就在他5岁那年,父亲突然病逝,

杨家风光,再不复往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徐燕若与三个儿女左起:杨静如(杨苡)、杨宪益、徐燕若、杨敏如

好在杨宪益天资聪颖,

叔父遂送他去英国读书,

牛津大学一年,

仅接收一名亚裔学生,

他只花了5个月就通过选拔考试。

在牛津,

他如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

导师一个礼拜才能看到他一次,

不好好读书,去哪儿“疯了”?

他泡在图书馆里,

将牛津藏书几乎翻了个遍。

当年他才20岁出头,

一口气把《离骚》,

按18世纪英国英雄双行体格式译出,

字字精妙气势磅礴,

让人拍案叫绝,

牛津轰动,英国人大为吃惊,

这首译作至今仍摆在,

欧洲各大学图书馆书架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宪益在牛津大学

1937年,抗战的消息传到英国,

心怀热血的杨宪益组织募捐,

发起同学集会,

并被推举为牛津大学中国学会主席,

爱情,也在此刻悄然而来。

作为学生会主席,

有一位英国女子给他当秘书,

她的中文名是:戴乃迭。

戴乃迭是英国传教士之女,

是牛津历史上第一位,

获中国文学荣誉学位的英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杨宪益结识后,

戴乃迭顿时被他的才情所吸引。

而她的美丽爽朗,质朴纯真,

也让杨宪益为之着迷。

初恋最是美好,

两人在牛津大学湖畔牵手的身影,

一时羡煞多少旁人。

但是,毕竟当年异国恋还是少见,

校内,

大家伙了解他们都道是金童玉女,

校外,不知情的人们,

只觉得一个英国女人,

怎么能看上一个“东方蛮夷”,

这样的恋情不免受人指指点点。

可爱之一字,

情到深处天崩地裂难消除,

杨宪益和戴乃迭,

还是勇敢地牵起彼此的手,

一走便是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0年,杨宪益学士毕业,

拒绝了哈佛邀请,

也不关心日本的工作机会,

决定回战火纷飞的祖国。

心上人要走,戴乃迭又怎么肯留,

但那时的杨宪益,

再也不是曾经的阔少爷了,

叔父投机亏空,加上货币贬值,

天津家业耗光,仆人作鸟兽散,

一夜之间,他从挥金如土的公子哥,

沦落成一贫如洗的穷学生,

回国的路费还要借贷才能凑齐。

而戴乃迭的母亲在中国待过,

深深知道中国老百姓,

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

杨宪益家道中落,

只怕难以护女儿周全,

母亲不禁怒斥女儿:

“你跟着他回到那个战乱的中国去,

你想好了你要遭多大的罪?

受多少的苦?!”

话说到最后,

母亲的痛骂已是十分残忍的诅咒:

“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

这场婚姻不会超过四年的,

你这一辈子一定没有好下场,

你们的孩子也不会有好下场!”

可戴乃迭,

却是铁了心追随杨宪益,

他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为情之一字,

纵是飞蛾扑火亦在所不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国后,

杨宪益和戴乃迭举办了婚礼,

证婚人是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

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在那物资匮乏的日子里,

杨宪益总觉得亏待了戴乃迭,

她本该是在英国享受安稳生活,

被面包和牛奶的早餐,

被落在窗前的温暖阳光唤醒,

可如今呢却在战乱的恐惧中,

常常食不果腹。

面对丈夫的愧疚,

戴乃迭温柔地安慰他:

“我本来就是来爱你的,

不是来享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

他们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杨宪益的辉煌,也随之而来。

他被推荐到国立编译馆,

当时编译馆只会将外国著作译成中文,

还没有人能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译为外国文字,中国的古典著作,

从来就没有走出国门,

外国人因此讥讽中国“文化低劣”。

正当翻译馆,

为找不到中译外的人选发愁时,

杨宪益的到来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他国学深厚又通晓英文,

大家便让他试着译译《资治通鉴》,

馆长梁实秋问:“你看译得出吗?”

他笑:“什么东西都可以译。”

随后,

他夜以继日译出《资治通鉴》,

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将中国典籍,

翻译成外文介绍到西方。

他的翻译还有个“秘密武器”,

便是通晓中国文学的妻子戴乃迭,

大部分翻译时间杨宪益直接口译,

戴乃迭就飞快地打字,

只要他们两人双剑合璧,

就没有什么译不出的经典。

杨宪益说:

“只要戴乃迭能读懂它们,

我就能把它们翻译成外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十年过去,

杨宪益将先秦散文、屈原作品、

《魏晋南北朝小说选》

《唐代传奇选》

《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

《老残游记》全本,

《儒林外史》《鲁迅选集》

《中国小说史略》等,

一大批国文经典译为外文,

这些书籍的翻译,

让全世界,

第一次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他是向世界介绍《离骚》的第一人,

也是把《史记》推向西方的第一人;

特别是在1951年,

夫妻两人耗尽心血,

将中国文学的顶峰之作《红楼梦》,

以三卷本形式翻译到海外。

这是迄今为止,

全世界唯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

《红楼梦》全英译本!

可以说,杨宪益译遍了整个中国,

一生作品之丰,无人能望其项背!

因此他也声名鹊起,

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领域巨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

然而,功成名就的辉煌,

平静的翻译生活,

在1968年4月的一个夜晚被打破了。

那天,杨宪益和戴乃迭,

连逮捕原因都不知是什么的情况下,

被直接被抓走,稀里糊涂的,

竟就这样被关了四年。

在不断的折磨下,

他有了轻微的精神分裂症,

出现幻听,

总是感觉有人和自己说话,

命令自己不能这样不能那样;

而他的妻子戴乃迭,

经常被勒令打扫厕所,

在那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

戴乃迭却将马桶刷的纤尘不染,

人们都说:

“《中国文学》编辑部的厕所,

被戴乃迭,

打扫成全外文局最清洁的厕所。”

而最令他们牵肠挂肚的,

莫过于家里的三个孩子,

有人给他们说,

孩子们被照顾的很好,

可是等他们出狱才知道,

自己的3个孩子,

四年来没有一分钱生活来源,

一直被丢在农村流落.......

更让他们受到沉痛打击的是,

唯一的儿子杨烨,

因为不堪折辱,

逐渐神经分裂,用汽油点火自焚,

从此与父母天人永隔……

儿子不会有好下场,

当年岳母的气话“诅咒”,

真的应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乃迭的精神世界,也因此崩塌了。

她整日不停地酗酒,

甚至快要认不出自己的爱人,

时不时痛苦地在屋里打转问:

“我的儿子呢?我的儿子呢?”

一个痛失爱子的母亲,

不得不靠酒精麻木所有的苦楚;

一个承载着同样痛苦的父亲,

为了能让酗酒的爱妻清醒一些,

他无奈之下, 打了她一记耳光。

杨宪益噙着泪花说:

“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

也是唯一一次打乃迭,

我不想让她再喝酒.......

那是我一生,

对她做的最后悔的事情。”

这位老人,

他不后悔回到战乱的祖国,

受颠沛流离之苦,

不后悔当年拒绝哈佛,

错过改变一家人命运的机会,

他一生中所有的悔恨,

只在于他打了爱人这一记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入晚年,

戴乃迭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

他仔仔细细照顾了她20年,

一口饭一口饭地喂。

她一直都不会做家务,

结婚几十年里,

做饭洗衣都是杨宪益在做。

这一对患难夫妻,

书写了这世上,

最美好忠贞热烈的爱情:

她为他不顾一切来到异国,

受尽磨难和苦楚;

他为她衣带渐宽终不悔,

倾尽这一生情,

带给她最好最深厚的爱。

可他终究没能留住她,

1999年她先他而去,

杨宪益痛苦万分,

作了一首诗悼念亡妻:

早起比翼赴幽冥,

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

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作伴多成鬼,

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

从来银汉隔双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爱妻去世后,

杨老再没翻译过东西,

他一个人住在后海小金丝胡同里,

这处居所曾有个富贵名“百万庄”,

但对杨老而言,

富贵早如过眼云烟。

画家赵蘅说:

“老人所经历的苦难和不公正,

被他本人轻描淡写到惊人地步,

他一生做出的巨大贡献,

也被他说得同样轻描淡写,

让我们这些听者都感到汗颜。”

他不再参与任何朋友聚会,

因为乃迭不在的场合,

他不想出现。

在孤寂的房间,

他常坐在客厅的沙发上,

一坐就是一下午,抽最便宜的烟卷,

凝望着窗外的天空,

仿佛在回味什么,

每天看着阳光起起落落,

他的一切欢喜,甚至生命,

好像都随着她而去.......

她离开的第十年,

一代传奇,翻译大家,

杨老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他把精心收藏的珍贵明清字画,

全部无偿捐献给了故宫,

尽管他曾被伤的很深,

但他的心里,永远爱着这个国度,

他说,这也是乃迭爱着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宪益,

被称为是“中国最后的士大夫”,

当年万般惊涛骇浪,

学子弃荣华富贵归国,

以等身译作送中国文化出国门,

全了一颗碧血丹心。

他也是这世间最深情的痴情郎,

当年银汉迢遥,他执了她的手,

便是一生的海誓山盟,

无论多少苦难,

都分不开他们这一世的爱和缱绻。

择一事,终一生。

遇一人,共白首。

今天,2024年5月20日,

一个大声说“我爱你”的日子,

时光虽滚滚逝去,

却留下这奇绝才华,

与痴情深爱永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