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着许多霸主和强国,而越国,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存在,曾经是东南地区的霸主,却在战国时期逐渐势微,甚至连当时的七雄之一也排不上

在春秋时期,越国是东南地区的霸主,势力庞大,威名远扬。然而,随着战国时代的来临,越国的势力逐渐势微,最终沦为其他列国的附庸。

这种剧烈的变迁,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原因?越国为何在战国时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甚至连七雄之列都无法登上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内忧外患

越王无彊一世,本欲振兴国力,可谁料,他这一去,却成了越国覆灭的导火索。当年,无彊率军北伐,原本意在讨伐齐国,却被楚国乘虚而入,两国大军遭遇恶战。无彊虽勇猛无比,却终究难敌楚军人多势众,战死沙场。而他临终前,并未指定明确的继承人,这一疏忽,为越国后世带来了无穷祸患。

无彊驾崩后,其子女们为夺嫡而互相残杀,宫阙之内,腥风血雨。大儿子翳篡位登基,小儿子豫则被逐出宫外。可谁料,豫竟生出一计,先是诛杀了翳的三个儿子,继而又想让翳亲手杀了自己的太子,好为自己开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知太子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杀父夺位。可这一血案闹得太大,新王登基不久,便被愤怒的百姓所杀。一度有人推举错枝为王,可他见识过王室的腥风血雨,宁死不从。

就这样,越国从此一蹶不振,内乱不止,国力渐衰。这场内乱的导火索,无疑是无彊临终前的一个重大失误。作为一国之君,他理应在临终前指定明确的继承人,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可他偏偏没有这样做,反而让一众子女争夺王位,最终导致了越国的分崩离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中,翳和豫的争斗更是令人发指。翳为了保住王位,竟然下令杀害自己的三个儿子,而豫则想让翳亲手杀掉自己的太子,好趁机篡位。这种兄弟相残的场景,则是越国王室的一大耻辱。

而当新王登基后,竟然又被愤怒的百姓所杀,可见越国百姓对这些争权夺利的王室已经彻底失去了信任。错枝虽然被推举为王,但他见识过这些血腥的权力斗争,宁可舍弃王位,也不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可以说,这场内乱不仅让越国的国力大大削弱,也严重损害了王室的威信,为越国的未来埋下了沉重的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人才凋零

要知道,越国之所以能在春秋时期一度称霸中原,很大功劳在于勾践这位英明君主,以及他身边的一众谋臣。可正是勾践的短视和猜忌,却让这些人才无一幸免。

当年,勾践在灭吴之后,便将心腹大臣文种给杀了。范蠡虽然逃过一劫,却也不得不远走高飞。后来范蠡还曾写信给文种,警示他勾践"可与共患,难与处安"。可文种不听,终为勾践所害。

从此,"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些成语,便成了勾践暴虐无道的写照。勾践虽然一时独享江山,却也为越国的未来埋下了祸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勾践之所以会对这些功臣下此狠手,其实也源于他的一些性格缺陷。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经历坎坷的人,他时刻担心自己的地位会被人取代,所以对身边的人才格外警惕和猜忌。

在他看来,这些谋臣虽然帮助自己打败了吴国,但一旦他们掌握了更多的权力和资源,说不定就会反过来谋害自己。所以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他宁可牺牲掉这些功臣,也要确保自己能独享天下。

这种做法固然能暂时维护住自己的统治,但却也为越国的未来埋下了隐患。因为一旦勾践不在了,这些人才的缺失必然会严重影响到越国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然,在勾践之后,越国的人才就渐渐凋零了。后来,越王朱勾试图延揽墨子入朝,却被墨子断然拒绝:"越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这句话道出了当时人才对越国的厌恶之情。

不仅如此,就连越国自己的人才,也纷纷离开了这片腥风血雨的土地。他们宁可去别的国家效力,也不愿意留在这个人治不理的地方。就这样,越国渐渐失去了所有的人才,只能靠着吃老本,很快就被其他国家远远甩在了后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中,勾践的用人之道是一大祸根。他对身边的功臣既不信任,又不愿意放手让他们发挥所长,反而将他们一个个杀害。这种做法不仅让越国失去了宝贵的人才,也严重打击了其他人才对越国的信心。

从此以后,即便越国再想招揽人才,也很难找到愿意为之效力的人。毕竟谁会愿意在这样一个人治不理、充满猜忌的地方效力呢?

可以说,勾践的短视和猜忌,不仅毁掉了自己身边的功臣,也为越国的未来埋下了沉重的隐患。这种人才凋零的局面,也是越国衰落的又一大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制度落伍

除了人才流失,越国的政治制度也极为落后。当时其他国家都已经开始推行中央集权,而越国却还在沿用分封制度。分封制虽然在勾践时期维护了统治,但等到他一去,那些诸侯就开始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加之越王们又缺乏手腕,根本无法将这些诸侯纳入中央集权之下。

就这样,越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国力日渐衰微,很快就被其他强国远远甩在了后面。要知道,分封制度在当时已经是一种相当落后的政治模式了。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各国都开始纷纷推行中央集权,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说,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就大力推行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权力。这不仅让秦国的军事实力大增,也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越国却偏偏还在沿用分封制,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落后。因为一旦勾践这样的强人不在了,那些诸侯就会开始各自为政,互相倾轧,从而导致国力的大幅下降。

越王们虽然也想要加强中央集权,但他们显然缺乏足够的手腕和决心。面对那些势力已经根深蒂固的诸侯,他们往往只能退让妥协,无法真正将他们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政治制度的落后,不仅让越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也严重影响了它的军事实力。毕竟在其他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的时候,越国却还在内部纷争不断,这怎么可能与他们抗衡?

而这一切的根源,其实还要追溯到勾践当年的一些决策。因为是他最初采用了分封制,并且在之后的统治中也没有能够及时改革。这种保守的做法,为越国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可以说,勾践虽然一时称霸中原,但他的一些决策却也为越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他既没有培养出足够的人才,也没有能够及时改革落后的政治制度,最终导致了越国在战国时期的沦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覆灭之路

越国之所以会在战国时期迅速没落,主要有三大原因:内部权力斗争不断、人才大量流失、政治制度落后

首先是内部权力斗争不断。无彊临终前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没有指定明确的继承人,这为后来的内乱埋下了祸根。在他驾崩后,其子女们为了争夺王位,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权力斗争。

翳和豫的争斗尤其令人发指,他们竟然不惜手足相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兄弟相残的场景,是越国王室的一大耻辱。而当新王登基后,又被愤怒的百姓所杀,可见越国百姓对这些争权夺利的王室已经彻底失去了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内乱不仅让越国的国力大大削弱,也严重损害了王室的威信,为越国的未来埋下了沉重的隐患。

其次是人才大量流失。要知道,越国之所以能在春秋时期一度称霸中原,很大功劳在于勾践这位英明君主,以及他身边的一众谋臣。可正是勾践的短视和猜忌,却让这些人才无一幸免。

勾践对身边的功臣既不信任,又不愿意放手让他们发挥所长,反而将他们一个个杀害。这种做法不仅让越国失去了宝贵的人才,也严重打击了其他人才对越国的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此以后,即便越国再想招揽人才,也很难找到愿意为之效力的人。毕竟谁会愿意在这样一个人治不理、充满猜忌的地方效力呢?这种人才凋零的局面,也是越国衰落的又一大原因。

最后是政治制度落后。当时其他国家都已经开始推行中央集权,而越国却还在沿用分封制度。这种落后的政治模式,不仅让越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也严重影响了它的军事实力。

因为一旦勾践这样的强人不在了,那些诸侯就会开始各自为政,互相倾轧,从而导致国力的大幅下降。而越王们虽然也想要加强中央集权,但他们显然缺乏足够的手腕和决心,无法真正将这些诸侯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政治制度的落后,不仅让越国内部矛盾不断激化,也严重削弱了它的整体实力,最终导致了它在战国时期的沦陷。

可以说,这三大祸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将越国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内部权力斗争不断,让越国的国力大大削弱;人才大量流失,又让它无法与其他强国抗衡;而落后的政治制度,更是成为了它衰落的又一大导火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越国在战国时期的沦陷,也就不足为奇了。它既没有足够的内部凝聚力,也缺乏足够的外部实力,最终只能被其他强国所吞并。

可以说,越国的覆灭,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注脚。它曾经一度称霸中原,但最终却因为自身的种种问题,而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这也让我们看到,即便是一个曾经强盛的国家,如果不能及时改革,也终将难逃覆灭的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由此可见,越国之所以会在战国时期迅速没落,主要原因有三:内部权力斗争不断、人才大量流失、政治制度落后。这三大祸根,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将这个一度强盛的国家,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