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的“无人机大战”,出现了新技术趋势。可以说,这一趋势事关人类文明安危,为世界敲响了警钟。
目前,无人作战已经成为俄乌冲突中的常态,双方除了在大量使用无人机以外,无人舰艇、无人战车等装备,都在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战场上。
最近,乌军使用自杀式无人机,摧毁了两辆由履带驱动的无人战车。战车被摧毁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可能已经处于被毁坏或失联的状态。
无论如何,无人装备对战无人装备的场景,表明无人作战技术在俄乌冲突中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俄乌战场上,无人机对人作战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给双方的人员和装备造成了巨大的杀伤。无论是专业的军用自杀式无人机,还是用小型商业无人机改装的“炸弹小飞机”,集中出现在一场战争中,都是历史上的首次。俄乌冲突实际上已经算是拉开了人类战争史上“无人战争”的帷幕。
第二阶段就是无人机对战无人机的新阶段,也是当前俄乌冲突中正在进行的。其实无论是无人机摧毁无人战车,还是无人机撞毁无人机,它们在技术上都还比较落后,但是也能说明,无人装备在一线的大量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在代替有人作战任务。比如侦察和排雷。
而当第二阶段成熟,无人战争就会逐步进入全新的第三阶段,也是当前“无人机大战”的新技术趋势,即让无人装备具备自主识别和攻击目标的能力和权限,实现智能化的独立作战。
当前无人机智能化方面,主要还在解决飞行控制和信息传输的问题上,最终还是需要操作手来施展战术和完成攻击。一名操作手只能控制一架无人机,一些大型无人设备甚至需要多人操作,这就限制了大规模无人作战的可能。
但是,战场需求正在迫使技术人员提高无人机的自主攻击能力,减少对操作手的依赖。六代机的“忠诚僚机”实际上就是这个思路。一些所谓新一代坦克项目,也计划让坦克配备智能无人机,扩大坦克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现在一些无人装备已经可以做到自动识别目标,一些商业无人机,也可以做到“蜂群”出动,这其实已经为无人机的智能化独立作战打好了基础。
在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速的背景下,让人工智能自动识别目标并作出攻击决策,很可能在不久的未来就能实现。
不过,这一新技术趋势会带来许多的风险。比如可能会出现机器决策杀伤无辜生命的情况,这种情况其实很容易出现,比如一个平民拿着一个法式面包棍,人工智能则有可能将其识别成拿着枪,就会做出攻击判断。
因此,就目前而言,尽管技术上有可能实现突破,但是这样的技术也被视为人工智能战争应用的“红线”,没有国家会公开支持。
但是,在战争中,双方都会尽最大努力去追求胜利,非常有可能主动跨越“红线”,比如一战、二战时德国使用毒气,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生物武器。就俄乌冲突而言,美国一开始坚决表示不会援助坦克飞机,到现在却一样没少给。
所以,“红线”在战争杀戮面前,经常会变得一文不值。
因此,如果人类技术已经可以支持无人作战进入第三阶段,那人类的安危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从现在起,这一趋势就需要世界对它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