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些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学业,甚至产生极端行为。国际慈善组织“国际援助者”(Befrienders Worldwide)长期致力于情绪忧郁和自杀预防工作,组织成员基于“如何让他/她意识到除了自杀还有其他解决方式呢?”这一根本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从儿童早期开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20世纪末,该组织开始致力于设计一项针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帮助儿童预防在今后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目前,该课程已在30余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其背后的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研组织等所呈现出的理念与特点,对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进行课程与教材的建设与实施,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一、从知识逻辑转向儿童生活逻辑的课程设计

1. 课程缘起与发展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需低龄化的要求,“国际援助者”组织设计开发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设计理念为:人人受益、终身受益。由儿童作家、插图画家、心理学和教育专业人员组成的国际专家团队制定了课程纲要,设计了课程的具体内容。课程的宗旨是帮助儿童学习和发展应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困难和压力的能力,通过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应对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使其养成终身受益的心理状态。不同于传统心理学课程着力针对个别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法,该课程面向全体具有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儿童,着力推行能够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通用方法。

在实践推广层面,课程经历了多轮修订、多国(地区)实践。1998-1999年,课程首先在丹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用并做了效果评估,进行了调整、修订,随后在加拿大进行了再试用和再评估,最终证实修订后的课程不仅能有效发展儿童的应对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且易于实施,深受师生喜爱。此后,课程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建议又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目前,课程所适用的年龄范围在逐渐扩大,包括针对幼儿园(5-7岁)儿童的“比比和朋友”(Zippy's Friends)课程,针对小学(6-9岁)儿童的“果果和朋友”(Apple's Friends)课程,以及目前正在研发的适用于更高年龄段的“护照课程”(Passport)。目前已有包括我国香港地区在内的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该课程科学、有效。本文以“果果和朋友”课程(以下简称“果果课程”)为例,探析其独特的设计特色和优势经验。

2. 课程设计特色:儿童立场贯穿始终

一是以儿童成长逻辑面向未来设计课程。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让儿童受益终生的心理状态,课程目标是提升儿童识别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应对问题的能力,核心是自我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程内容由情绪、沟通、友谊、解决问题、面对变化和笑看未来六个主题学习活动构成,每个主题单元下设四小节内容(见表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是以儿童视角的系列故事组织编排课程内容。果果课程在内容编排上处处突显儿童立场,注重激发儿童兴趣,以宠物命名课程,以故事贯穿始终。整个课程内容围绕宠物仓鼠“果果”和一群孩子展开,由一个个连续故事情景构成系列教学活动内容。果果是一个孩子的宠物,故事围绕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展开,如养宠物、搬新家、交朋友、被欺负、家庭迎来二胎弟妹、父母离婚、孤单烦恼等,真实、精彩且引人思考,学习任务充满挑战。

三是围绕儿童的“急难愁盼”大胆取材、重点突破。“激发兴趣”只是果果课程的表层特色,“直面难题”才是其深层价值追求。儿童面临着学业压力大、自我认知不足、交往沟通不畅、困难挫折不耐受等诸多问题。果果课程直面儿童可能面对的真实困境,大胆选取儿童遇到的真实问题,以系列故事的形式巧妙地编排组织课程内容。例如:同伴交往中的欺凌、友谊话题,家庭交往中的二胎诞生衍生的矛盾,父母争吵、离婚带来的焦虑恐惧,改变与失去导致的复杂情况等,这些问题普遍具有真实、复杂、多变、难以简单回答或解决的特点,给教师把握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带来极大的挑战。

例如:离婚家庭会对子女社会性、情绪、学业、智力等产生重大影响。2019年,中国的离婚率为3.36%,超过同期的韩国(2.2%)、日本(1.7%)和美国(2.7%)。家庭结构的变化会使孩子产生孤独、自卑、脆弱、自闭等诸多社会和心理适应问题,父母离婚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隐患,但相关问题很少作为学校课程的主题内容公开讨论。

再如:死亡在我国是个敏感话题,通常为家中长辈所忌讳,特别是人们认为不适合与儿童谈论死亡。因此,诸如此类话题在学校的常规课程或相关活动中较少涉及。果果课程的实施让我们发现,低龄儿童对死亡也是有一定认知基础的,如宠物死亡、亲人离世等。有家长反馈课程实施效果时说:“家中的宠物小鸭子死了,孩子大哭了一场后说‘果果课告诉我大哭一场也是处理坏情绪的好办法’。”课程活动不能解决死亡问题本身,但能够帮助儿童认识死亡以及学会正确应对周围生命的死亡,并学会自我调适,从而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

坚持儿童立场,让果果课程内容从知识逻辑转向了儿童生活逻辑、儿童成长逻辑。课程本身并不致力于解决真实生活中诸多的复杂问题,但培养儿童直面问题、探索应对的精神,带领儿童经历讨论、体验的过程,掌握应对的技巧与策略是课程的价值所在。

四是以儿童可感知、常体验的情绪切入,根据认知规律搭建内容阶梯。心理健康与情绪息息相关,各种困难、压力会导致不良情绪反应,一个人如何认知压力情景以及作出何种应对,都会影响心理发展。果果课程格外重视情绪健康,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调试情绪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情绪是儿童容易感知、通过学习可以认知,经过学习与训练可以调节的。因此,以情绪识别为切入点编制课程内容,体现了课程遵循儿童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性特征,“引导儿童辨识情绪和调节负面情绪”成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从识别开始,以调试为终,贯穿整个课程。

在此过程中,情绪、内心感受的表达能力和意愿也是重要的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情绪的表达可以有效缓解和消除负面情绪。能够倾诉或者进行有效沟通,是课程所提倡的负面情绪应对方法,这不仅能使儿童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缓解,而且有助于了解情况的同伴、教师、家长等提供帮助,协助儿童进行情绪调节。

二、资源多元、设计开放的教材编排

1. 以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抓手

果果课程的教学活动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教师用书)、教学挂图、视频资源和家庭活动手册。教材中提供的教学资源有每个学时的活动方案、果果故事和相关图片、热身活动、专题活动、思考活动以及课堂规则(见图1)等。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为授课教师提供了教学所需的大部分资源,尽最大努力缩减教师的额外准备工作。若需额外准备,通常在教学活动方案的前面给出提示,有时也会在教学活动方案的末尾给出说明。

2. 以标准流程保障教学实施效果

果果课程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了特色化教学流程:热身、活动、思考,并将这一流程标准化,应用于每一节内容。首先,教材在序言部分设计了对于果果课程的整体说明,向教师介绍课程的总体目标、内容框架、组织方式等及其注意事项。其次,教材中提供了详细的分单元、分小结的教学计划与设计,在每一节活动指引中,所需开展活动的环节和步骤都陈述得非常清晰和详细,包含教学目的、课堂热身、约定规则、所需材料的详细提示,以及教学活动的步骤与流程。因此,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在拿到教材后,一般都能够迅速地根据活动指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标准流程保障了不同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底线效果。

3. 以多元活动方案赋予教师更多选择权

与其他学校课程不同,果果课程鼓励儿童认真思考并讲出自身感受,儿童可以通过协作方式完成活动。课程提倡营造放松的物理环境和让儿童感觉被欢迎和被尊重的情感氛围。为了让儿童尽快融入课堂,通常在教学开始时开展热身活动,教材在附录中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热身活动,供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儿童的喜爱程度等作出选择。课程通过具有仪式感的行为、活动让学生转换思维,进入心理健康课程的期待状态。丰富多样的热身活动、富有仪式感的活动环节,为教师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主创新的范例,也为教师因校制宜、因材施教提供了具体抓手。

4. 以开放式故事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多维思考

在每个单元的活动中,会有故事的讲述、讨论,并以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形式,体验、理解故事的内涵,且以续编故事为单元活动的开放式结尾,引导儿童主动探索问题,用多样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会自己调整情绪。每则小故事都会在其中某个角色遇到问题时戛然而止,然后由儿童自行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以及故事应如何结束。这样做是为了让儿童更好地把握角色的心理状态,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以此达到让儿童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生活技能的目的。

5. 家校协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果果课程基于家校协同的理念,设计了一份家庭活动手册。课程实施前,教师会向家长介绍课程的理念、内容等。每个单元会安排需要儿童和家长一起完成的任务。活动任务会密切联系单元学习的内容,富有参与互动性,同时易于理解、便于操作。

如第六单元家庭活动的主题是“我们的烦恼瓶”。首先,明确前提,简要向家长说明本单元活动与意义,即“在果果和朋友第六单元中,我们讨论了那些令我们都会感到烦恼的事情。这种学习确实能帮助我们和他人一起分担烦恼。”接下来,是对本单元的家庭活动的准备、过程等的指导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家庭活动这一过程,家长会进一步了解课程,和孩子一起成长。这也便于教师经常性地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了解课程实施情况,更好地配合开展各项活动,更有意识地推动儿童自主运用在课程中学到的积极策略。

三、注重激趣提效的沉浸式合作式教师培训

果果课程的培训通常包括课程介绍、理念剖析、体验活动、单元备课几部分。与传统教研培训不同,果果课程主要采用沉浸式、合作式的培训方式,注重激发教师兴趣,强化教师参与感,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应用,培训效果显著。

1. 体验、协作、分享助力教师转变理念

果果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讲授课程,而是以儿童参与和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活动也不具有任何竞争性质,教师不需要为儿童给出的答案打分,重在鼓励儿童参与到活动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共同协作,学会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帮助他人,进而提升儿童情绪健康,帮助他们学习应对负面情绪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问题的技能。因此,在对教师进行课程培训时,理念引导是培训的重点,为改变学科教师教授“正确答案”“唯一答案”的惯性思维,培训通过教材中典型的“无解”主题引导教师协作探究、大胆设想、集思广益,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果果课程的育人理念与教学方式。

2. 沉浸式培训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培训,果果课程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设计了多项全员沉浸式体验活动,以游戏活动的方式让教师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表达自己、调试和改变自己等,这一过程正是果果课程教学的逻辑与目标。参加培训的教师通过参与果果课程的经典课堂活动,表达自己的烦恼,在合作互助中发现多种解决办法等。沉浸其中的教师俨然成为学生,揣摩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共同演绎和体验果果的黄金规则:“让自己好受些,但不伤害自己和他人。”教师在玩中学,在玩中领悟和体会,同时在玩中掌握了教学方法。针对课程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探讨,以求用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疏导情绪,找到解决方法。

果果课程与教材的开发、设计以及培训等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历经30余个国家和地区长年实践检验并获得广泛认可的果果课程,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借鉴。

来源 | 《中国基础教育》 2024年第1期

作者 | 项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