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子,给妈妈一口棺材吧……”。

1970年,江西红星农场一间破旧的土房内,一位名叫董奇谱的老妇人,走到生命尽头,临终之前,她别无所求,只求儿子王震给她一口棺材,让她入土为安。

听到老母亲满是乞求的语气,王震泪如雨下,他跪在母亲身边失声痛哭,可哭过后,他还是拒绝了老母亲这最后的遗愿:“妈妈,为故乡的丧葬改革,带个头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快,农场火葬场高高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62岁的王震,抱着母亲的骨灰盒,步履蹒跚的回了家。

回家之后,他把母亲的遗像挂在了墙上,骨灰盒就放在照片下面的桌子上。

望着老人家的遗像,王震的眼泪又不由的流出,她生他养他,为她担惊受怕大半生,可他,却连她老人家生前最后一点心愿都无法满足。

他只能默默祈求老母亲在天之灵能够原谅自己,因为他是一位革命者,他跟无数同志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国家提倡火化,他要以身作则,不能再让死人跟活人抢土地!

很少有人知道,大名鼎鼎的王震将军,之所以会走上革命之路,起因竟是为了给母亲买一条新头帕。

王震,湖南浏阳马占村人,出身当地一个佃农大家庭,爷爷是一家之主,统领全家,1908年4月11日,是王震的生日,他是家族中的长房长子。

据说,在王震出生这天,毫无生育经验的母亲董奇谱还挺着孕肚下地干活,艰难的蹲下身子,拔菜地里的杂草。

她在田里干活的时候,老天爷突然变了脸,西风骤起,乌云密布,远处传来滚滚雷声。

见天色不对,董奇谱起身往家里走,可还未等她走出菜园子,天空白光一闪,响起一个炸雷,董奇谱受到惊吓,在菜园子里生下了王震。

按照族中辈分,爷爷给他取名王余开,而母亲则给他取了个小名“雷震子”。

幼时的王震,是在母亲的宠爱中长大,只要父亲一瞪眼,他就往母亲怀里钻。

6岁那年,爷爷发话了,让他去学堂读书,因为王家是一个佃户大家庭,需要跟地主家订地契、交租谷,需要有一个粗通文墨,会算账、记账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时隔几十年,王震依旧记得那个晚上,母亲在油灯下,给他做新衣,缝小书包的场景。

幼时的王震很贪玩,每天都是玩到天黑,才会在母亲的呼唤声中回家,那是他人生中最幸福,最无忧无虑的日子,后来,他有了弟弟妹妹,但母亲对他这个长子,还是一如既往的疼爱。

在14岁那年,王震辍学回家了,不是家里供不起,而是爷爷认为,他学的东西已经够用了,又不指望读书做官的,就让他回家务农了。

对此,王震并没有怨言,作为家族的一员,他也有应尽的义务。

转眼又是2年过去,王震16岁了,此时的他已是一个大孩子了,他突然间就懂事了,他知道该帮父亲分担生活的担子了,也知道心疼自己的母亲了。

某日,王震突然发现,这些年母亲年年月月织布,自己身上却从未穿过一件新衣裳,就连头帕都没换过一个新的,已是破烂不堪。

给母亲买个新头帕,成了王震的小小愿望,可当时他身无分文,怎么办?

他把主意打到了四叔头上,他是家里的“特派员”,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推着独轮车,带着家里的土特产,去长沙售卖,换些银钱回来。

这年春天的一个早上,王震跑进母亲房间,对她说:“妈,我出去看一个人!”。

这一举动,让董奇谱惊讶不已,因为王震疯跑野干惯了,从未如此规矩过,但她并没有多想,就答应了。

王震这一走,就是好几天,这可急坏了董奇谱,还以为儿子丢了,直到几天后,老四回家,给了她一个新头帕,她才知道儿子偷偷“尾随”四叔,跟着去了长沙。

老四让嫂子放心,说王震在长沙找了个拉洋车的活儿,能养活自己,头一天挣到钱,就给她买了头帕。

从这时候起,王震就在外奔走,很少回家了,但董奇谱总能听到王震的消息,儿子拉黄包车啦,儿子当铁路工人啦,儿子参加工会啦,儿子成共产党啦,儿子改名王震啦,等等等。

王震只要一点点进步,董奇谱都为他开心,对于儿子改名一事,她也是拍手叫好,因为在她眼里,王震本来就是雷震子,让他震一震世上的那些活阎王也好!

但很快,董奇谱就开心不起来了,因为他听说“北伐军”来长沙啦,他们不打土豪分田地,开始抓农会成员,杀共产党人啦,她开始为王震的安危担忧。

很快,惊心动魄的消息,一个个传到董奇谱这里,工会被围了,王震逃了出来,还跟本地的同志接头了,有人追捕王震啦,他逃到了武汉……

对于这些事情,董奇谱一个农村妇女是一点儿忙也帮不上,她只能日日祈祷,祈祷自己的儿子能够平安归来。

终于,在1929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王震全须全尾的回来了,看着高出自己一个头的儿子,董奇谱是感慨万千。

这次回来,王震在家乡待了很长时间,因为他回来,是回浏阳领导革命的!

在这里,王震拉起了一支队伍,与反动派展开游击,在王震的号召下,他的父亲也参加了革命,并为之献身,但可惜,他们势单力孤,1930年9月份,王震带着这支队伍,离开了家乡,前往湘赣苏区,寻找红军主力。

这次分别,母子二人重逢,已经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此时的王震,已是闻名全国的大将军,真正的“雷震子”。

再见王震,董奇谱开心不已,更令他开心的是,王震成家了,还给她生了3个强壮的小孙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革命多年,王震最大的心愿,当然是把母亲接到身边,让母亲享清福,可惜的是,董奇谱过不惯让别人伺候的日子,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儿媳妇也不行。

在跟着王震住了一段时间后,董奇谱便朝着闹着要回家,要回到自己守了几十年的草屋和菜地生活,王震无奈,只能把她送回家。

再次把母亲接到身边,已经是好几年之后的事情了,当时董奇谱年迈,王震是在不放心,而他也已经在北京落脚,条件好了不少。

在北京,董奇谱老人住的并不开心,不是儿子儿媳对她不好,而是她害怕北京的火葬场。

原来,1956年,在毛主席的倡议,周总理、朱老总、彭老总等人的带有下,许多领导人都签了倡议书,带头支持火化,王震也不例外。

在签字之后,王震就做老母亲的工作,希望她能给家乡的父老起个带头作用,也在火化倡议书上签字,摒弃土葬,选择更节省土地成本的火葬。

董奇谱是个开明的老人,从王震革命,就一直很支持他的工作,然而,对于火葬一事,她是死活不同意,不是她听不懂王震讲的道理,而是她害怕!

因为这事儿,董奇谱干王震“闹掰”了,吵着闹着非要回家,无奈,王震只能在把她送回去。

转眼时间来到1970年,此时的王震处境并不好,他被下放到了江西红星农场“工作”。

当听闻母亲病重,他立即回了趟家,把老母亲接到了红星农场,之所以这样做,有两个目的。

第一,是想陪伴母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再最后在他身边尽尽孝心。

第二,则是火化的事情,王震在火化倡议书上签字了,他认为自己就该说到做到,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母子二人的对话。

王震的母亲火化后,王震并没有把她的骨灰送回老家,让母亲落叶归根,而是带回了家里,只为能时常祭拜。

1993年,王震离开人世,享年85岁,临终之前,他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了出来,骨灰则撒在新疆天山,永远守护我国的大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