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地处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是准噶尔盆地温带荒漠戈壁生态地理区的代表性区域。国家公园行政区域涉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阜康市、吉木萨尔县、奇台县和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青河 县、福海县 6 个县(市) 12 个乡镇,公园总面积 14747.85 平方公里。其中的卡拉麦里山,是横卧在准噶尔盆地东缘的一个完整的低山系,是天山绿洲与阿尔泰山河川连接的纽带。
公园的划定范围以典型荒漠生态系统为核心
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区范围的划定以准噶尔盆地温带荒漠戈壁生态地理区的典型荒漠生态系统为核心,聚焦东部的卡拉麦里山及周边区域,以野外调查情况为基础,结合普氏野马、蒙古野驴、鹅喉羚等野生动物活动范围、迁徙路线、食物资源、越冬、繁殖环境等因素,以及中亚候鸟迁徙对关键栖息地(停歇地、繁殖地)的需求,结合吉拉大峡谷、古生物化石等典型自然景观、地质遗迹的分布,以山脉、道路等明显地物为边界。
国家公园以卡拉麦里山为核心,南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卡拉麦里山山前戈壁,中部为卡拉麦里低山地,北部为荒漠丘陵带,东部边界在基本沿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边界的基础上,根据山脉、道路等地形地貌进行调绘,将毗邻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东南角的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新疆奇台硅化木国家沙漠公园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南部边界以准东工业园区规划边界,结合巡护道路划定;西部边界沿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边界的巡护道路及沙丘地貌划定,并将吉拉大峡谷部分代表性自然景观划入国家公园;北部边界在充分考虑周边牧民草场等基础上,沿山脉、道路等明显地物划定。
公园的原真性展现温带荒漠戈壁生物多样性演化与分布的规律
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区的物种丰富,生态演化过程完整,很好地反映了温带荒漠戈壁生物多样性演化与分布变化规律。公园内地貌类型多样,孕育出以荒漠植被为主的完整、高演替层次的生态系统,包括完整的荒漠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以及聚落生态系统。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温带荒漠戈壁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稀有性和特殊性。
国家公园区域无常住人口,受外界干扰程度低,公园内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基础良好,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生态过程完整,足以保障和维系生态系统自然演化,确保大范围自然区域内自然景观、生物生境区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良好保护。
公园核心区和控制区的不同功能
根据国土空间和自然资源用途管制要求,公园坚持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与发展协调性、保护与管理差别性,通过自然资源现状评价,以生态服务功能为核心目标,兼顾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综合发挥科研宣传教育和游憩等功能,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
国家公园创建区核心保护区面积7636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51.78%,将蒙古野驴、鹅喉羚、普氏野马等有蹄类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原生群落保存完整区、保持原始自然状态的高自然度区域、地质遗迹(含古生物化石)集中分布区域等优先划入核心保护区,采取最严格管控措施。
核心保护区可以促进蒙古野驴、鹅喉羚、普氏野马等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连通性和质量的有效提升,种群数量和结构稳定发展,荒漠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有效增强,严格保护区域内地质遗迹(含古生物化石)。
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总面积7112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48.22%。一般控制区是核心保护区的外围缓冲地带,主要包括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区内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栖息地恢复和生态廊道建设的区域,地质遗迹(含古生物化石)较为丰富的区域,自然景观资源较为丰富典型的区域,以及适合开展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目标相一致的自然教育、生态体验服务的区域。
一般控制区可以加强蒙古野驴、鹅喉羚、普氏野马等野生动物栖息地修复及连通性,逐步减少人为干扰,恢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提高生态系统承载力,以及统筹生态教育和自然体验活动主题、内容及服务设施建设,向访客提供学习及游憩的机会。
复杂的气候条件发育多样的植被和土壤
卡拉麦里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欧亚大陆腹地,受北温带气候和北冰洋冷空气的影响,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由于深处内陆,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大陆性非常显著,其特点是冬季寒冷漫长,夏季酷热短暂,春季干旱少雨,秋季温凉。年平均气温在0.6—4.7摄氏度。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69.2小时,近年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降水量为191.7毫米,近年来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6.2毫米。
公园地处沙漠戈壁腹地,气候炎热,降水少,蒸发量大,无常年性地表水源。区域内共有14处山泉,主要为裂隙水溢出形成的山泉,多为苦水泉,一般泉水流量每年2—120立方米,矿化度为每升3.8—12.7克。除泉水外,有些河谷和地势较低的低洼处,仅在雨后有季节性积水洼地。一些在雨天能在沟槽中蓄积雨水和融雪水的“黄泥滩”,是野生动物重要的天然饮水点。
公园内不同地形、不同高度气候条件各异,与之相适应的植被种类不同,从而发育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土壤种类。土壤以棕钙土和灰棕漠土为主,另外有些地带还有风沙土、龟裂土、山地灰漠土等。
总体来看,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区属于典型的荒漠生态系统,公园内环境属荒漠生态环境。这里属高纬度大陆性气候区,季节性变化明显,温差较大,气候干旱,水资源贫乏,有诸如干旱、风害、寒潮、低温、干热风等气象灾害,其中干旱会造成天然草场受灾严重,风害发生在春夏两季,寒潮在冬季影响较为明显。
中国西北荒漠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的乐园
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区有完整的荒漠生态系统。公园内的3种生态系统为温性草原化荒漠生态系统,占整个卡拉麦里国家公园总面积的83.98%,同时还分布有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以及聚落生态系统。公园有2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32个群系,孕育出由荒漠植被为主的完整、高演替层次的生态系统,国家公园的创建能反映温带荒漠生态系统及动植物群落演变、发展的生物和生态过程诸要素得到最完整的保护,有效保证卡拉麦里生物和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化,为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关键栖息地。
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区分布有维管植物46科197属393种,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5种,被子植物45科196属388种。维管植物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种。国家公园分布有脊椎动物29目69科164属260种, 含哺乳动物47种、鸟类192种、爬行类20种、两栖类1种,有昆虫120种。野生动物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2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CR)级别的物种1种、濒危(EN)级别物种5种、易危(VU)级别物种8种,被列入全球濒危动植物贸易公约附录1的物种6种、附录2的物种37种、附录3的物种2种。
以蒙古野驴、鹅喉羚、普氏野马为代表的荒漠有蹄类珍稀濒危物种在国家公园高度聚集。这里是我国最重要的低海拔温带荒漠有蹄类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也是我国现存蒙古野驴种群数量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分布有全国80%以上的蒙古野驴。这里也是濒危物种普氏野马的原生地、世界规模最大的野放栖息地和繁育地,记录到的鹅喉羚种群约占全球种群的1/4。特有、珍稀、濒危动物物种数占准噶尔盆地温带荒漠戈壁生态地理区珍稀濒危动物物种数的54.29%。
公园内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基础良好,无常住人口,为普氏野马、蒙古野驴等众多珍稀濒危特有物种的繁衍提供了大面积优质空间,保障和维系生态系统自然演化,确保大范围自然区域内综合自然景观、生物生境区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良好保护。
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区在原保护区及国家公园的管理下,其各类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颁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能够保证生态环境的完整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更好保护,使这里成为中国西北荒漠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的乐园。
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的综合价值
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区是准噶尔盆地温带荒漠戈壁生态地理区代表性位点,是准噶尔盆地东缘唯一的干旱荒漠草场区。国家公园所在的准噶尔盆地经二叠纪二叠世发育至今,在中国西北特殊的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作用下,经过断陷发育、坳陷发育等长期自然力量的作用,形成了特殊的地貌景观。地貌类型多样,有戈壁、沙漠、平原、山地和丘陵,地形东高西低。公园以东西向的卡拉麦里山脉为核心,海拔高度在500—1464米之间,属低山荒漠、半荒漠景观。
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极为丰富,综合价值较高,主要包括以硅化木、恐龙化石、雅丹地貌、丹霞地貌及峡谷地貌为特色的地质遗迹大类,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美学价值、保护价值、开发价值、科研科普价值。
依据卡拉麦里自然和资源状况可知,在科学与保护价值方面,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创建区的原真性、完整性、代表性、异质性、多样性、稀有性、脆弱性方面表现均突出。在自然教育价值方面,国家公园的科普价值、道德价值、美感价值方面也表现较好,景观资源质量的整体性较高。
供稿/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原文发表于《森林与人类》杂志2024年2月刊“卡拉麦里国家公园”专辑,购买杂志,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