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已经选入初中课本,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古文。里面对太行王屋二山的地理位置和移动轨迹有准确的介绍。今天,我们对照地图就太行王屋二山的移动轨迹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激发孩子们对中国地理和历史的热爱,触动主动学习的好奇心,培养探究知识的想象力,从而建立自主学习的思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课文开篇说: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我们可以对照地图可以看出,原来的太行王屋二山,应该是和秦岭的东延就是殽山、嵩山相衔接,按照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在地图上的比例,应该是稍微斜向抵达山东半岛东部的莱西地区。总体是在今天河北省的南部,山东河南三省的交界地带。黄河的北岸。

禹贡九州图

冀州是禹贡九州之一,现在冀州只是河北省衡水市的一个区——冀州区。当时禹贡所谓的冀州可不仅仅指这么小的一个地方,而是非常广大的地区。可以看下面的禹贡九州地图。

愚公应该也是冀州人,他生活在大山的北面,按照太行山的体量,个人估计可能就是今天的衡水冀州区。我们知道今天这里是平原,有一个著名的湖泊——衡水湖。方圆700里的大山,阻隔了从冀州到豫州(当时的中心区域,九州的中心)的道路,愚公就想把山搬走,能够直接抵达豫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这里按地图看,似乎应该是今天的襄阳地区。也属于古代的中心区域。就像今天的人们愿意从小地方去大城市北京、上海一样,愚公他们生活在山北的人们也是想到当时的中心城市郑州、襄阳去。去大城市的梦想激励了愚公一干人,因此他们想一起“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看,愚公的做法未必是最优选项,也许古人把文字写在竹简上,非常耗费时间和经济成本,写的不能很详细具体。按照今天的做法,是在山中架设桥梁,开通隧道,就是在如墙而立的大山中间,开凿出一条通道来,没有必要把整个山都挖走。愚公他们想指通豫南,挖一条道就够了,没有必要搬走整个大山。但是从历史上对该文的解读上看,愚公做的是后者,是把整个山都搬走,因为对照后文,夸娥氏二子就是来的整体式搬迁,两座山移到了今天的位置:今天的王屋山在山西的南部,属于河南省济源市,是山西与河南的界山。在禹贡的九州分区中属于雍州的东南部,与豫州衔接的地方。太行山如今是山西和河北的界山,在黄河以北,就是文中说的朔东。《说文解字》称:“朔,凡始之称.”中国古代把北方看作是万物之始,因此称北方为朔方,称黄河以北为河朔。

从地图上看,上帝的解决办法也是缺乏统筹考虑,他的解决办法是以邻为壑,以豫州和冀州的结合点为圆心,把太行王屋二山移到了今天的河北山西中间。对北山的愚公来说是解决了问题,可是对生活在山西河北的人来说,南北向突然多了一个大山,又产生了山之塞,出入迂的新问题。按道德评价,帝的出发点是保护小弟,惧其不已也。保护小弟的一亩三分地,让小弟继续为大哥做贡献。而不是搬到大海里,愚公的想法就道德的多,人家是把山搬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这个地方笔者认为是山东半岛以北的渤海湾里,这是最早的围海造田的实践者啊。

从地图上看,今天的华北大平原,中部是没有山阻隔的,可以从我们的北京天津通过京杭大运河沿线一直往南,过河北的清河县一带,进入河南,然后到达汉水,今天的南水北调西线就是引的汉水,直接达到了北京。其中平原非常辽阔。这无疑促进了河北、河南、湖北之间的联系,可是在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之间却凭空多了南北向的大山,增加了很多交通的不便,只能通过山间的8个缺口(太行八陉)进行交通交流。

1、关于九州历史上有很多说法,本文的九州按尚书禹贡九州篇。

2、黄河在历史上数次改道,最早的禹贡黄河,也就是距离《愚公移山》最近时候的黄河,是在今天天津入海的,考虑到黄河的因素,如果按照课本说的山在河阳,愚公要搬的山至少有一个黄河冲出的豁口可以进入豫南达于汉阴的。还有一个可能,如果黄河是禹贡的黄河,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在黄河的北面,黄河在山的南面,被东西横亘的山阻挡那么黄河就不可能从天津处入海。如果不是这样,黄河在山的南面,那么很可能是从山东半岛的南面入海,有点像1368年——1855年的明清黄河故道。可以仔细看看地图上的黄河变迁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