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2023年公募基金年报的公开,投资者得以窥见这一年度公募基金的业绩。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一些基金公司主要集中于通过营销推动资产规模快速增长,而非加强品牌建设。

但市场情绪一旦逆转,过度扩张的造星后遗症开始浮现。如果投研能力未能跟上规模的膨胀,就可能导致业绩下滑和规模缩减。在此情况下,基金公司仍稳定获得管理费,而投资者却面临亏损。

业绩疲软,两年亏损近376亿

近日,西南证券公布其2023年年度报告,同时还披露了旗下银华基金的业绩表现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31日,银华基金实现营业收入32.07亿元,净利润为6.36亿元,相较于2022年的8.17亿元净利润,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标志着连续两年净利润的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wind数据显示,在近两年的年报显示,银华基金旗下产品在近两年合计亏损约376.89亿元,而从中获得的管理费约57.48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造星后遗症开始显露?

银华基金一直致力于造“星”营销,无论是对基金产品还是基金经理,自成立三年之后,就开始了高调的持续营销活动。当时的副总经理王立新强调,“希望在开放式基金的持续营销上,做出品牌的战略第一步。”这种策略似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为银华基金在客户维护上的投入逐年增加,管理费用中客户维护费的占比从2016年的12.4%增长到了2023年的26.8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银华基金在2020年的时候开始力捧业绩优秀的李晓星,在此前,李晓星的职业生涯跨度颇广,从研发工程师到运营顾问,再到国际审计师,最终在30岁决定跨入公募基金领域。他于2011年加盟银华基金,并在短短四年内完成了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的跨越。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银华基金的造星“后遗症”便开始出现副作用。从2022年开始,李晓星管理的基金业绩表现开始走下坡路。

29日下午,李晓星所管理的基金发布了其年度报告。这次,让我们一同审视,看看他的这份“作业”是否达标。

半数基金回报告负

截至2023年底,李晓星以管理规模达到291.97亿元,稳坐银华基金的权益一哥,作为银华基金的关键支柱,李晓星仍然是一拖十的职责。

注意到,实际上他管理的大多数基金是与团队成员共同负责的。唯独银华心佳两年持有期混合基金是由他个人独立管理,而该基金自设立以来的回报率为-40.1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察李晓星的整体投资业绩,自2022年起,随着市场的持续低迷,其管理的基金业绩与其职业早期相比有了显著下滑。自2020年起,他接管的所有基金均呈现负回报,亏损率在-20.98%到-40.15%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持续的市场低迷和亏损,李晓星在年报中表示,市场更为看重当期的利润,而不相信未来的现金流折现。认为22年,23年以来连续两年跑输,更多的是2019-21年大幅超额的均值回归。

此外,李晓星认为24年整体的企业盈利或强于23年,可能会有不少行业的盈利周期开始向上。将24年的投资方向聚焦在以下三个方向:科技、安全以及内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可忽视的交易费

基金投资者常常密切关注“管理费”和“托管费”,因为这些直接费用构成了基金投资的明显成本,而这些费用全都由投资者承担。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成本外,基金在股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手续费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成本因素。根据研究发现,这部分成本有时甚至可能超过托管费,在基金换手率特别高的情况下,交易手续费甚至可能成为最大的成本项。

不过,与管理费和托管费的高关注度不同,交易费用往往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很多投资者甚至未曾意识到这部分成本的存在。

我们可以看到李晓星去年旗下产品交易佣金就高达1.5亿元,由此可见,交易费用会更加的高,而管理费也高达4.92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请各位记住,上述提到的管理费、托管费以及交易费等,都是由基金持有者——也就是广大基民共同承担的费用,基金公司可不会买账哟。

银华基金的营销策略,即通过持续地创建并推广“明星”产品或基金经理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进而通过发行新产品来扩大规模,当这些被高度推崇的产品或经理未能实现预期业绩时,损失最终落在了基金投资人身上,而基金公司通过管理费等方式仍能确保其收益。这种做法是具有争议的。

在信息日益透明化的今天,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基于全面的信息进行决策,而不是仅仅被广告宣传所吸引。他们开始意识到营销中可能存在的“套路”,并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表现和基金经理的专业能力。

面对银华基金“星”营销,基民们会买单吗?

数据来源:wind 、基金公告,时间截至2024年4月3日。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